分享更多
字体:

备案制将起航:券商资管公募化大跃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31 04:46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曹元

   “我待会就要赶赴北京,去见银行方面的人。”10月26日,金元证券副总裁庒粤珉刚从外面回来匆匆接受采访。此前一天他还没有安排去北京的这一行程。一年多前,庒粤珉从华西证券来到金元证券,分管该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如今金元证券第一只集合理财产品即将发售,庒粤珉越加忙碌。

   作为一家小券商,金元证券在资产管理业务上的起步已经很晚,至今仍无一只集合理财产品出炉,但对这一块业务却备受重视。一方面在内部调遣精兵强将,另一方面外部广泛挖人。“我们投研人员已经有10多人,还要继续扩招。”金元证券资产管理部门的投资总监黄凯军表示。

   金元证券之所以愿意花精力来扶持这项目前看来并不能产生多大收入的业务是基于他们对这块业务未来趋势的判断。

   9月中旬,证监会向各券商资管部门下发了关于修订《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基本思路。其中对券商资管最大的利好就是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发行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虽然这仅仅是“征求意见稿”,但券商都对未来资管的发展抱有希望。金元证券不过是在抢搭末班车。

   在《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的基本思路中,对券商资管放开的不紧紧是产品发行的审批,还有投资标的,比如可以发行被动型的集合理财产品等。据上海一券商资管人士介绍,《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在征求意见完成后很可能会在明年下发。

   这种松绑正在搅局整个资产管理行业,从公募到私募。

   与此同时,公募基金也正在获得松绑。比如证监会第74号令《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放松了基金公司参与专户业务的限制。

   另外,资产管理行业带去重大影响还有新的《证券投资基金法》。据基金业内人士的透露,新法在2012年出台的可能性较大。届时,业内所预期的公募投资关联公司、基金从业人员投资证券、发行进一步市场化、私募发展得到规范等一系列资管行业的束缚都将获得松绑。

   而在2011年,这种着手为未来准备的情况已经蠢蠢欲动,三大资产管理机构:公募、私募、券商资管之间市场地位已经悄然发生改变。

   私募发行首超公募

   “你们赶紧发产品吧,我们客户有需求。”近期,某银行对东方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东证资管)表示。

   在大环境并不好的当下,基金发行举步维艰的时候,能有银行主动要资产管理公司发产品的,实属少见。

   今年以来,截至10月28日,券商资管的集合理财产品共计发行了83只,其中偏股型的产品(非限定)数量75只,公布规模的69只,合计规模482.77亿元,平均每只产品发行规模7亿元。

   反观公募,除去固定收益类的产品和分级基金,公募基金公司共计发行偏股型基金101只,合计规模978.35亿元,平均每只基金募资11亿元。

   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和公募基金的募集差距正在快速缩小中。

   如果再将阳光私募算上,公募基金优势在2011年已经消退。

   根据私募排排网测算,今年以来共计发行阳光私募555只,募资规模接近690亿元。也就是说,包括阳光私募和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在内的,有公开业绩的私募在2011年合计发行偏股型产品1172亿元,超过公募基金近百亿元。

   这在历史上绝无仅有。从新发产品的规模来看,资产管理行业变局已然出现。

   相比公募基金,阳光私募和券商集合理财产品诞生的时间都相对较短。2004年2月,深国投推出一只名为“赤子之心”的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国内以“投资顾问”身份出现的私募基金——阳光私募从此破茧而出;然而,在其成长壮大的三年内,阳光私募的成立数量仅11只,直至2007年,阳光私募的发展才开始成了气候,大量公募基金经理也开始陆续投身私募,这一年被业界普遍认为是阳光私募的“元年”。即便如此,在2007年年底,阳光私募规模只有不到50亿元。

   再看更晚诞生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2005年,光大证券推出光大阳光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但到了2007年结束,产品数量只有30只,当年年底规模接近600亿元。两种私募产品合计,尚不及公募基金的零头,因为当年年底,公募基金的规模高达3.27万亿元。

   然而,公募基金同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以及阳光私募在2007年之后走出了一条反向道路。公募基金规模逐渐下降,券商集合和阳光私募的规模却明显上升。

   2008年,成立的阳光私募产品就有84个,同比2007年增长了27%,并且2008年新增的私募管理人为59家,比2007年增加了19家;2009年,阳光私募井喷式发展。当年1月-6月份发行产品数量分别是13、20、26、33、41、47,合计180只。当年7月,证券信托账户停开之后,阳光私募的发行数量下降,但仍发行了144只,当年合计322只。2010年,阳光私募更快速度发展,发行产品596只;2011年截至10月28日,阳光私募发行了555只,超越2011年已经没有什么问题。

   从规模来看,据私募排排网统计,阳光私募总规模已经接近2000亿元。

   券商集合的发展速率跟阳光私募类似,2007年之后加快发展。2008年至2010年分别发行了22只、47只、97只。2011年虽然还未结束,但截至10月28日,产品发行量已经到了94只。根据wind数据统计,续存期的产品规模也已经接近1500亿元。

   再反观公募基金,三季度末,规模已经降至2.13万亿元。两种私募产品占公募基金的比例从2007年的不到2%上升到今年三季度的16.4%。

   私募的“公募化”改造

   规模的变化只是表象,对公募基金而言,在未来竞争中更加受到威胁可能是私募正在进行的公募化改造。无论阳光私募的管理者还是券商资管都在挖公募的人,学习公募基金的管理。

   金元证券副总裁庒粤珉就表示,公募基金已经建立一套完善的投研、风控、信息披露、客户服务、人才培养的机制。“就是我们学习的方向。”

   而一些大型的券商甚至已经改造完毕。

   2010年,东方证券和国泰君安证券率先将资产管理部门分立出来,单独成立子公司。据东方证券资产管理公司人士介绍,公司的运营跟基金公司已经非常相似了。

   “比如投研方面,我们完全按照公募基金的模式构建自己的投研体系。我们不完全依靠母公司的研究力量,我们招聘自己的研究员,建立了独立的研究团队。现在已经有18名研究员。实行了全行业覆盖。”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内部人士介绍:“在投资上也和公募基金一样,分一级、二级、核心股票池,不同的投资经理有不同的权限。”此外,在风控、销售等方面,该公司也参照公募基金的管理。

   对于券商资管而言,从公募基金中挖人是最便捷的模仿公募的手段。有相当多的公募界人士转投券商资管。比如原农银汇理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王牌基金经理栾杰也加盟国泰君安证券资产管理公司;原南方基金经理、投资总监苏彦祝加盟第一创业资管部门。

   在过去,由于待遇原因,很少有基金公司的人投奔券商资管。

   今年年初,媒体公布了一份《基金业薪酬调研报告》的薪酬报告,显示基金公司最高层包括董事长、总经理在2010年获得固定薪酬的中位数约为185万元,高层管理人员约为113万元,中层管理人员则为60万元,另加各种补贴,基金经理年薪一般能达到300万~500万元。

   而根据猎头公司提供的情况,目前的市场行情是,券商资管的投资主力人员的中位数的固定薪酬也就是在80万元左右,低的大约在30万~50万元左右。当然,也不排除个别经理的薪酬过百万。

   但是东方证券和国泰君安将资产管理部门分立公司之后,资管人员的待遇大幅提升,给行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据了解,中信证券、中金公司、海通证券、光大证券等多家券商都在申报将资管部门分立出来,设立资产管理子公司。

   “目前整个资产管理行业正处在变局的前夜。”国泰君安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顾颉指出,2006-2007年的大牛市助推公募基金发展迅速,这一阶段国内资产管理行业是以公募基金占主导地位的。但是近几年股市再现大行情的可能性不大,能够为投资者提供各种风险收益产品配置的资产管理机构,将获得更好的发展,券商资产管理行业在此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有望成为未来国内资产管理行业的“主力军”。

   而对于阳光私募而言,公募化的改造则更早。

   备案制将起航: 券商资管“公募化”大跃进

   淡水泉、星石等一批从公募出来的人创设的阳光私募投资公司一开始就照搬公募模式。而重阳投资引进公募人才创设新重阳也沿用了公募模式,成为老私募公募化的标杆。业内也如此评价重阳投资“没有莫泰山的重阳肯定不是现在的重阳”。莫泰山也曾在公开场合表态:“私募应该向公募学习。”

   据上海一大型私募投资公司副总介绍,事实上,不仅是重阳,已有更多的私募投资公司在有意无意进行公募化改造。

   “因为根据目前新的《证券投资基金法》披露的内容,阳光私募也要纳入监管,那么那些规范的公司可能能够享受到更多的好处。”上述这位私募投资公司的副总表示。

   另外,对于阳光私募自身而言,业绩的稳定性也需要一套完善的机制。

   金中和投资是一家业绩较为稳定私募投资公司,2008年、2011年两次熊市年份都为客户创造了正回报。据了解该公司运作的人士介绍,该公司在投研体系的创设、风控的机制、客户的服务等都参考了公募基金的模式。“能取得不错的成绩绝不是投资经理个人表现,而是机制的原因。”该公司CEO曾军也表示。

   如此看来,资产管理无论背景如何,都在殊途同归。

   三分天下?

   当券商资管和阳光私募用公募的机制完善自己后,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可能会进一步扩大。

   对券商资管而言,即将出台的利好就是《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的实施,如果目前征求意见稿的方向不改,那么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发行的备案制将成为券商资管的助推器。

   从海外证券行业的发展历程看,高盛、美林等大型券商的资产管理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可以达到20%左右。而目前中国的综合型大券商,资产管理业务收入的贡献率普遍不足1%。“相比之下,国内券商资产管理行业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国泰君安证券董事长顾颉也对券商资管信心满满。

   从券商资管的规模来看,目前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中信证券、国泰君安和东方证券,资产管理规模分别是167亿元、157亿元、100亿元。

   这些公司对规模的追求远不止此。有接近东方证券资产管理公司人士介绍,该公司希望未来两年资管规模能够突破200亿元。

   “虽然现在产品很难发,较之去年,产品发行数量和规模下降,但是好的投资公司还是有市场号召力的。”私募排排网副总监龙舫介绍,只要有行情表现,私募高速发展还会持续。

   那将来在资产管理行业会否形成公募、阳光私募、券商资管三分天下的局面。多数受访者认为,公募仍然会成为行业中最具话语权的。

   “首先公募基金的客户基础更大。”上海某券商资管人士介绍,1000元起点是公募基金的优势。

   相比之,券商资管大集合的门槛是10万元(固定收益类产品门槛是5万元),阳光私募门槛是100万元。

   这种天然的门槛已经意味着公募仍将是大众理财的工具,券商资管和阳光私募只是少部分人的理财工具。

   另外一方面,券商资管和阳光私募虽然正在进行公募化改造,但是人员素质、渠道建设等还落后于公募,想要迎头赶上还需时日。

   另外,从产品类型来看,券商资管和阳光私募产品类型都比较单一,而公募基金产品显然更加丰富。

   但无论资产管理行业如何转变,银行都是笑到最后的人。

   因为无论公募、阳光私募还是有渠道优势的券商资管都不可避免要向银行纳贡。

   公募、阳光私募过去说得很多。据金元证券副总裁庒粤珉介绍,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销售银行已经占了大头。

   据上海某券商资管的投资经理介绍,跟公募基金给银行缴纳尾随佣金不同,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发行除了发行奖励,还要给银行进行业绩分成。相比阳光私募对银行的业绩分成可能会低点,但是也常常将一半以上的业绩提成分给银行。大型券商这方面情况稍好。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