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金三角二三事:川黔博弈与白酒园区化狂奔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31 04:45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文静 张建 李健乔 刘振盛
这不仅事关白酒产业的发展。
川黔产区,地处长江上游和赤水河流域,是中国最著名的美酒聚集地。沿岸仁怀、宜宾、泸州三地相邻,在这片方圆约5万平方公里的三角地带,孕育了茅台、五粮液、 泸州老窖、郎酒等中国名酒品牌,被联合国教科文及粮农组织誉为“在地球同纬度上最适合酿造优质纯正蒸馏白酒的地区”。
这里的白酒产业集群也代表着中国白酒发展的方向。去年,四川全省规模以上白酒制造企业提前两年实现千亿产值,同比增长33%,白酒产量从150万千升增长到200万千升。全国人民一年喝掉的白酒,有1/4产自四川。
“将这个区域的白酒产业整合起来,一直都是整个行业的梦想。”四川省食品工业协会会长崔兆全说。
继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去法国波尔多考察回国后,根据四川白酒产业发展的实际及具备的优势,经过详细论证,2008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做出“中国白酒金三角”的重大战略部署。
事实上,“中国白酒金三角”战略实施两年来,其外延已扩大。川酒“六朵金花”所在地划定为其重点区域,随后,拓展至四川所有白酒规模酿酒区域。
按照设想,力争到2020年,在世界范围形成“世界白酒看中国,中国白酒看川黔,川黔白酒看金三角”,建设世界顶级白酒基地,和法国的波尔多、德国的慕尼黑产业带比肩。
而这也开始演变为一场“园区”经济的争夺。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止到目前,川南黔北——这一白酒传统主产区,新建以白酒产业为核心的工业园区已达二十余个,体量几乎都较原有规模翻倍,有的甚至数倍。而与此同时,展示白酒文化软实力的名镇建设也以另一种园区式的建设通道在区域内如火如荼地铺开。所涉范围更广,资金用量更大,堪称行业空前。
“园区+名镇”已然成为目前提倡产区化发展的“白酒金三角”所青睐的最佳发展模式。从供应链的集中生产配套,到金融创新的后台跟踪服务,再到三产联动,白酒园区式的变革已然循序渐进。此模式的好处在于,增强白酒产业话语权的同时,加强了产业与文化的双重聚集效应,这对于急需提高产业集中度的“白酒金三角”而言,或许是一件好事。在地方决策者看来,这种模式使“白酒金三角”代表的中国白酒园区与“波尔多”式葡萄酒庄无限接近。
尽管如此,由于多年来区域内各大品牌企业发展的地理局限,前述园区或名镇大多靠当地的明星企业上项目,而一贯以消费拉动经济的白酒行业更演变成为另一类固定投资形式的传统大额项目。记者调查发现,在政府做大白酒产业的强烈夙愿和政策支撑背后,更多是在消费升级及需求增强的背景下,白酒企业做多的渴望,寻找政策突破,企业扩能增产则成为时下大多数园区建设背后最为隐秘的操作路径。
于是,在缺乏系统的区域产业规划,没有严谨的产能调研,中国白酒园区式发展模式略显脚步急促。
1. 川黔角力“白酒金三角”
根据四川省提出的设想,四川的宜宾、泸州“两角”,加上贵州的遵义“一角”,一旦联手,有望建成长江上游名酒经济带,形成“中国白酒金三角”。毕竟,少了贵州,白酒金三角不仅站立不稳,更很难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打响。
四川一度向贵州摇曳橄榄枝。四川省经信委一行来贵州省考察白酒产业后表示,川黔两省同属长江上游,白酒产业都是两省的支柱产业,有很多共同点,应该是发展的伙伴而不是对手,双方合作潜力较大,可共同探讨如何寻求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支持,如何共同建立长江上游名酒经济带等问题。
不久后,贵州省经信委与之应对,向贵州省政府提交了《关于四川省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情况及对我省白酒产业发展的影响》的评估报告。
“白酒金三角”二三事:川黔博弈与白酒园区化狂奔
报告分析,该设想如能获得国家支持,能建立长江上游名酒经济带内陆保税区,能出台对该地区名优酒企业在科技创新、技术改造、知识产权保护、资金支持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对贵州白酒的发展极为有利;如能塑造一个不分省际的国际著名“区域品牌”,将“中国白酒金三角”打造成世界最大的顶级白酒基地和中国最具特色的浓香型、酱香型高端白酒生产基地,有利于贵州白酒重镇仁怀市二三线白酒企业加快发展;打造“名酒—名镇—名企”、推动现代名镇建设、实现“三代联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模式路径。
但四川和贵州两个白酒大省,一个是浓香型白酒生产基地,一个是酱香型白酒生产鼻祖,之间横亘着一座难以推倒的墙。
该评估报告指出,“中国白酒金三角”中,宜宾、泸州“两角”在四川,仁怀“一角”在贵州,且宜宾的五粮液、泸州的泸州老窖及郎酒、沱牌、剑南春、水井坊等“几朵金花”发展快、品牌影响力强,仁怀市除茅台一枝独秀外,其他品牌白酒量小力弱,品牌竞争力不强,推进“中国白酒金三角”工作有可能弱化国酒茅台及仁怀市其他白酒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贵州方面,并不承认四川省将“中国白酒金三角”简称为“国酒金三角”。今年5月中下旬,贵州省经信委组织调研组,分赴贵州各市、州、地及部分重点企业专题调研后,贵州省提出把茅台酒打造成为“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把茅台镇打造成“中国国酒之心”、把仁怀市打造成“中国国酒文化之都”,努力实现“未来十年中国白酒看贵州”的发展目标。贵州省经信委设立“酒业管理办公室”,专司酒业。
不仅不理会“白酒金三角”,近期,贵州省酿酒工业协会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申请注册“贵州白酒”文字及图形的集体商标,此商标将有望成为贵州省首个白酒产业集体商标。
难以握手缘于两省的暗中较劲。在四川省提前两年完成白酒产值千亿目标,提出力争川酒2015年实现2500亿产值宏大蓝图时,贵州也奋力直追。今年6月,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15年,全省白酒产量力争100万千升白酒,工业总产值力争1500亿元。
去年,贵州省规模以上白酒产量仅16万吨,在全国排名13位,仅占全国产量的1.8%,远远落后于四川。虽享有“中国酒都”美名,但在全国白酒百强企业中,贵州省只有茅台集团1户,一枝独秀不是春。多年来,贵州也想以茅台集团为龙头,带动全省白酒产业进入快车道,并在历史上提出过打造赤水河白酒品牌概念,但效果并不理想。
至今,在省政府层面,两省尚未就打造白酒金三角有实质性的合作,甚至连一纸战略合作协议都未签署。
“我们还没有展开研究。”9月30日,贵州省经信委主管白酒的消费品工业处有关人士如是说。
“地方政府对打造白酒金三角顶层设计的外延和内涵的理解和认同度,是这场以地理品牌带动区域发展成败与否的关键。否则,长达几届领导更迭,很容易出现太多的形象工程和半拉子工程。”9月30日,参与白酒金三角前期策划工作的贵州省政府白酒顾问、北京和君创业咨询副总林枫不无担忧。
“跨省合作在客观上有障碍,因为中国的行政分割、税收政策使两省在产区利益上是分离的。作为竞争对手,白酒金三角和国酒金三角的产区概念相互排斥,二者会相互消耗。作为完全竞争性行业,两省酒类企业会自发地在一定层面上交流,但跨省的合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在双方尚未达成一致的利益分配机制前。”林枫说。
“白酒金三角”二三事:川黔博弈与白酒园区化狂奔
2. 难以估算的品牌溢价
虽然川黔两省直到目前尚无法就“白酒金三角”的打造获得更多执行层面的共识,但对该战略的核心是做大品牌都心知肚明。
尤其是四川方面,在省与省之间面临各自发展区域品牌的矛盾外,四川省政府极力打造的共享产区概念,在一线企业和二三线企业之间的这座品牌溢价天平上的倾斜是很明显的。
今年7月,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总体战略部署,四川省商业集团专门成立了“中国白酒金三角”连锁经营公司,与省内6大国家名酒、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华老字号酒生产企业,共同筹备组建“中国白酒金三角”连锁经营发展有限公司。
该连锁店统一使用“中国白酒金三角”品牌和标识,进店商品必须是国家级名酒、中国驰名商标品牌和获得使用“中国白酒金三角”标识的四川省内企业品牌。力争5年内,经营全省上百家企业系列酒品,在全国上千个城市建营销网络,发展上万家自营和加盟名酒连锁专卖店,力争年销售额达50亿元。
但事实上,当地政府和一线企业,在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之间,有不同的认识。“六朵金花”中,五粮液和郎酒并未参与连锁经营体系建设。
同样,今年,贵州省推出十大名酒评选,贵州茅台无意参加。
“现在处于名酒支持产区的阶段。三五年后,产区将为名酒背书,反哺酒业。”新食品杂志资深媒体人士邓波如此解释。
当然,这并不表明名酒企业不感冒“白酒金三角”。今年上半年,在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的带领下,五粮液、泸州老窖等企业相关负责人也奔赴国外,借助白酒金三角的地域品牌,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相对于名企,二线企业更愿意“傍”中国白酒金三角。江口醇已绕过川商集团,向四川省经信委申请使用中国白酒金三角这个地域品牌。有不少小酒厂透露,为了支持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的计划,他们愿意把高档酒卖给川商集团,由川商集团运作双品牌。
“地理品牌作为公共品,可以使区域内所有企业都通过搭便车共享利益,包括名酒,但最大的受益者将是二三线企业。”杨柳说。
只是,利益机制的公平合理分配,是共享地理品牌的关键。
3. 政企合谋白酒园区
试图借助“白酒金三角”这样的产区概念做大当地整个白酒产业品牌,虽重要,但并非川黔两地决策部门的唯一初衷。白酒金三角从一开始就不仅仅会是一个品牌营销的概念,也非白酒产业发展的产业规划,而是包括了区域总体发展的命题。
产区的概念在国外红酒领域已比较成熟,“白酒金三角”这个区域品牌,往上可延伸到农业,往下可以为企业品牌背书,涉及一、二、三产业。而且,白酒还和文化、旅游产业密切相关,可以实现产业联动。旅游是富民产业,和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靠消费拉动内需一致。
正因为此,随着“白酒金三角”战略的层层推进,各地白酒园区、名镇大量涌现。
贵州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等等无疑是“白酒金三角”最为直接的区域名片——它既是一个地域空间概念,更是一个区域品牌概念。而对于集结成群的白酒工业园而言,其自然成为当地政府实施这一发展战略最为实际的抓手。
记者发现,川南黔西这一划定“白酒金三角”空间区域内的白酒工业园区大多由名酒领衔。如茅台之于仁怀名酒工业园(目前已升级为仁怀经济开发区)、五粮液之于白酒工业园、泸州老窖之于泸州酒业集中开发区、水井坊之于邛崃名酒工业园、沱牌之于生态工业园、剑南春之于绵竹工业集中发展区等等,几乎都是当地的标杆园区。
作为当地白酒产业能动性最强的企业,它们无疑成为地方发展园区经济最好的推手,而前述酒企也是目前寻求产能扩张最为强烈的企业。据记者了解,为腾挪土地,使得企业产能提升,贵州茅台所在地仁怀茅台镇及五粮液所处的宜宾日前都进行了居民大搬迁。
8月31日,贵州茅台曾公告称,将投资10.2亿元实施“十二五”万吨茅台酒工程第二期(2012年)新增2500吨茅台酒技术改造项目。而旨在扩产的五粮液产业园区的初期规划范围总面积更达14平方公里,几乎占到宜宾市城区面积的四分之一。
对于区域二线白酒而言,这更成为契机。记者从日前举办的川酒新金花评选活动中获悉,目前包括丰谷、高洲、红楼梦、金六福等在内众多二线品牌企
业都在近两年借助“白酒金三角”政策刺激,进行了厂区或跨区扩建、新建。而因各园区大肆招商,川外名酒也纷纷巨资在该区域内建厂生产。
在酒企领衔园区扩建的背后,当地政府竞相进行产业整合的诉求则显得更为强烈。此轮起主导作用的白酒大省四川在2008年率先提出构建“长江上游名酒经济带”及“白酒金三角”设想后,曾接连出台《四川工业“7+3”产业规划》、《关于推动“中国白酒金三角”共同发展的建议》,明确提出围绕“白酒金三角”,重点建设四川各大白酒产业园。贵州紧随其后也出台了茅台镇国酒工业园、仁怀市酱香白酒聚集区、仁怀名酒工业园区三大板块为主体的白酒产业基地规划。而在区域覆盖的各地政府近期“十二五”规划中,“园区百亿,区域千亿产值”也几乎已成为统一的政策目标。
据记者采访了解,各地政府青睐的产业整合模式普遍集中于园区内以名优白酒为核心的产业链打造。主要涉及白酒生产、酒类包装、仓储及物流配送等。力图通过产业集群化,提升白酒产业效益及地位。因此,白酒扩能发展也成为园区建设无法绕过的重头项目。但白酒涨价风潮下酒企趋之若鹜,政府招商乐此不疲,产能与产业本该并行稳步发展的趋势却最终演变成为产能过度扩大、产业初现过剩的危机。
4. 产能过剩初现
产能扩张借助园区建设不可避免地上演了。
截至目前,川南黔北——这一白酒传统主产区新建以白酒产业为核心的工业园区已达二十余个,体量几乎都较原有规模翻倍,有的甚至数倍。
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秘书长王琦表示,酿酒工业在“十二五”期间产量原则上控制在10%左右,但2011年已经超过这一指标。1-7月,全国规模以上白酒制造企业实现产量547万千升,同比增长28.7%。
五粮液正在建设6万吨陈酿工程,占地面积200亩,总投资人民币5.96亿元,建成后储酒能力将达到6万吨。
贵州茅台集团拟投资6亿元在贵州习水县实施2000吨茅台王子酒制酒技改工程及配套设施项目,以新增2000吨茅台王子酒基酒生产能力。茅台酒4万吨的产能目标已从2020年提前到了2015年,“十二五”时期销售收入力争突破400亿元。
洋河股份计划砸下40亿元用在基酒扩建、包装物流上,包括3万吨名优酒酿造技改工程,15个月后,将形成3万吨/年名优酒的新增生产能力,新增2.65万吨/年名优基酒产能。
水井坊也不甘示弱。其发布公告称,将投资23 亿元搬迁至邛崃名酒工业园,,工期5年,基酒产能将由现在的4000-5000吨新增到2.8万吨。
“白酒金三角”二三事:川黔博弈与白酒园区化狂奔
金六福借助母公司华泽集团资金实力,加足马力扩产。20亿元的真金白银,1000余亩的占地面积,金六福在邛崃的原酒生产基地去年已投产,目标直指3万吨原酒。
“一是名酒厂周边的小企业蠢蠢欲动,如茅台镇的若干小酒厂;二是各大名酒之间的攀比冲动,出现一窝蜂扩产跟风。”一不愿透露姓名的白酒专家说。
四川首当其冲。自从2008年四川省提出白酒金三角战略以来,白酒无论是产能、销售收入还是利润,都刷新了历史纪录,领跑全国各省。去年,四川省规模以上白酒制造企业实现利税261亿元,其中利润150多亿元,同比增长60%。
伴随盈利水平大增,白酒企业的产量在迅速膨胀。四川白酒产量首次突破200万千升,占全国白酒总产量的1/4。白酒主营业务收入已突破千亿大关,提前两年实现千亿产业目标。
在白酒产量增长近一半、销售收入增长30%以上的高景气下,四川省食品工业协会提出了3年再造四川白酒第二个千亿产值的发展目标,力争川酒在2013年实现2000亿元产值,2015年实现2500亿产值。
这是一个庞大的白酒体量增长计划。去年,中国生产的所有白酒销售收入为2700亿元。也就是说,未来不到五年时间,四川白酒的产量将是现在全国人民喝掉的白酒!
杨俊认为,尽管四川生产的白酒多了,目前四川白酒产业发展基本正常,但确实已有过热趋势。
8月22日在绵阳召开的2011年四川省白酒年会上,四川省食品工业协会负责人开始给企业敲警钟,要防止产能过剩和销售收入大跃进,要控制白酒生产规模,提高发展的质量。就白酒的品牌集中度来看,大企业的市场份额要进一步提高。在全国1.8万家白酒生产企业中,前十强尚未占到一半的市场份额。
“宽松的政策环境使得众多白酒企业借机圈地扩能,快速扩张,在产能扩张远远超过需求增长的状态下,必将加剧市场竞争。”四川省社科院李少宇教授如是表示。在他看来,由于不少白酒企业产能数倍增长,快则两三年,慢则三五年,产业洗牌将不可避免。
5. 白酒名镇建设汹涌
寻求“白酒金三角”产能与产业的突围,当地政府还寄望于另一个途径——名镇建设。
2010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明确指出将按照企业品牌、名镇建设、区域发展的三大构想,结合强有力的创新政策支撑,全力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这一具有世界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白酒集群品牌。至此,名镇建设开始成为该区域内除产业园区外广泛推广的模式。
比打造园区更为典型的是,名镇建设更契合白酒品牌的推广。
如茅台之于茅台镇、郎酒之于二郎镇、沱牌之于沱牌镇、泸州老窖之于黄舣镇、五粮液之于特色街区、水井坊之于遗址酒文化街区、剑南春之于酒城名酒名街等等,都无不与名优白酒有着紧密关系。
“与国外葡萄酒、啤酒文化相比,中国白酒缺乏文化载体。法国‘波尔多’产区的酒庄、酒园对区域特色同样明显的白酒来说,是值得参考的经验。”泸州老窖董事长谢明对记者如是说道。
在其看来,“白酒金三角”强调地域概念是基于白酒开放式的发酵,跟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除此之外,更是一种人文传承,核心竞争优势就是白酒所包含的历史价值和技艺价值。为抗衡洋酒,中国白酒需要由此来提升品位,增加竞争力,建立文化软实力。
显然,这也受到政府首肯。在名镇建设中,当地政府既可以通过项目招商引进更多资金,拉动原本单一的白酒经济,又可以通过相关规划加快拘泥不前的城乡一体化战略,更可以以此做大做强当地白酒企业,实现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的双重提升。
但对白酒企业而言,其则蕴含着别样的商机。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白酒企业通过名镇的打造除获得品牌提升之外,还可通过介入相关商业项目,获得诸如地产等产业配套的支持,从而使得原本以白酒生产为主的营运模式开始延伸到多元主营业务的发展模式。
这不难理解白酒企业在名镇建设中所发挥的能动性。2010年1月,郎酒集团斥资20亿元锁定打造“二郎镇”。据该公司董事长汪俊林称,其将用5年左右时间把二郎镇打造成为一个集工业旅游、休闲娱乐、现代商贸为一体,极具国际水准和中国特色的中国白酒小镇。
紧接着的9月,宜宾总投资达50亿元的“酒都宜宾·五粮液文化特色街区”也破土动工,五粮液成为名副其实的重头。其产业园规划达14平方公里,“十二五”规划产值更达千亿,与贵州省的总体目标基本相符。而不外如是的是,茅台镇、沱牌镇、黄舣镇、剑南春酒城名街等等,也纷纷在政府和企业的联手投资下开始了造镇工程。
尽管如此,名镇建设对于“白酒金三角”品牌打造,其实际产生的效果到
底会有多大,至今却没人给出一个肯定的估计。
“这些名镇区域位置普遍较偏,商业氛围也较欠缺,如何招商,如何运营,都是需要解决的大问题。多年之后其是否会成为形象工程还很难说。”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酒业人士如此说到。而对起主导作用的大型酒企而言,其时下最为关心的仍是由此带来的政策机会及扩能夙愿。
据“十二五”规划显示,到2015年,贵州计划白酒产量将确保达到80万千升——即在现有40万千升左右的基础上新增产能达一倍。据此,有数据预测,贵州方面将至少需投入资金2654亿元,土地3万亩。贵州省相关政府人士称,这对本来在资金及土地就捉襟见肘的贵州将带来不小挑战。
“中国白酒产业空间集聚存在两种模式,一是以大企业为中心的产业集聚,二是众多中小企业的网状集聚。”四川社科院研究员、白酒专家杨柳说,前者政府不能以政绩导向来代替市场导向,以企业办社会;作为企业,则要防止好大喜功的扩张冲动,警惕核心企业周边中小企业的机会主义,如山西朔州曾爆发的假酒案,还有茅台镇出现的假酒,都对打造地理品牌极为不利。
“园区过度扩张必然会导致各地资源竞争加大,同时也会滋生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现象。”四川某酒业资深人士告诉记者,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趋利资金往往为了短期的市场效益而盲目上马项目,当地政府则迫于招商压力而积极提供政策便利,这使得某些园区会出现配套不足,运转不畅的问题。
因此,在业内人士看来,解决园区运营更多在于模式创新。园区的同质化复制既要以成熟的市场环境为前提,又要以可行的创新模式为基础。
早在2006年就率先开展园区建设的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或许提供了这一最具参考价值的范本。这家规划面积达1万亩的白酒产业园目前已成为中国第一个白酒百亿园区,也是中国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白酒产业综合配套工业园区。
据公开资料显示,成立五年来,该园区已经征地7000亩,完成工程形象投资达31.22亿元。园区产值和服务性收入连续三年增幅超过50%,2010年达到110亿元,提前两年实现百亿园区目标。
曾调研过该园区的四川省政研室副主任李后强博士称,该园区产业聚集度高达98%,已成为白酒酿造、基酒储存、灌装生产、包装材料供应、仓储物流等功能齐全的白酒产业集群,实现了企业向园区集中,相关配套产业聚集,企业集约发展。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该园区在运作上还存在诸多创新——除产业集群发展外,其不仅率先引入了金融资本,构建投融资后台服务体系,还创造性提出园区发展与企业原料基地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相互联动的园区构建模式。
李后强博士的调研报告称,该园区率先构建酒类产业金融服务平台。“主要依托于泸州老窖集团旗下的华西证券、华西期货,酒业发展担保基金,以及全国注册资本最大、四川省首家酒类产业担保融资机构龙马兴达小额担保贷款公司等多种新型投融资机构,为园区提供酒业相关的投融资支持。”
而据泸州老窖董事长谢明介绍,通过整理园区土地,实施“名酒名园名村”项目,该园区产业还首次延伸至酿酒专用高粱原料的生产。按照“龙头企业+地方政府”的运作模式,其建立的四川省泸州老窖现代农业示范区,占地近67平方公里,以园区为核心,把高粱作为主导产业,集中连片建设高粱基地,配套蔬菜轮种和加工,并带动发展近郊长江生态旅游,建设特色示范新村,从而形成名酒带动酒业园区建设,名酒名园带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模式。
不过,前述酒业人士认为,单纯的模式复制仍会导致各园区资源要素的重复、挤占,如何构建园区特有的后续支撑,使原本来自土地、资金、人才方面的输血式竞争演变成为造血式发展仍将是各大园区抑或名镇建设背后值得深思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