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昆明深化农产结构调整推广节水农业迫在眉睫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31 08:04 来源: 商务部网站

  在我国,农业用水约占全社会用水量的70%,而农业用水的90%为灌溉用水,其利用率仅占45%左右。对于长期缺水的昆明来说,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广节水农业迫在眉睫。

  当前,我市旱情重灾区主要集中于山区和半山区。据市农业局介绍,我市山区和半山区面积较大,中低产田、低产田占总耕地面积的67%。中低产田蓄水保肥能力较差、产量不高、投入产出比偏低,其中有大量改造难度较大的坡耕地。有关专家建议,可率先在25度以上的低产坡耕地实行“农转林”,一方面可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另一方面可发展经济林果产业、提高山区农民生活水平。

  山区中低产田是“缺水大户”

  提要:中低产田产量低的主要原因是水利设施不配套、田地薄瘦,不能保证按节令栽插。

  记者在走访石林大可乡堵泥村时,看见种满玉米的山头一座连着一座干枯,焦黄的玉米叶伴随着漫天飞扬的尘土“呼啦呼啦”作响。村民黄秩伍说,庄稼已经救不活了,即使下十天十夜的雨,庄稼也活不过来了。这在昆明的山区、半山区坡耕地中并不是特例,而是干旱时期的普遍现象。

  我市山区、半山区面积比例较大,现有耕地409902.92公顷,其中:中低产田(地)和低产田面积合计275925.12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67.31%。市农业局种植办介绍,中低产田(地)产量低的主要原因是水利设施不配套、田地薄瘦,不能保证按节令栽插,即“靠天吃饭”。

  在干旱面前,除了“漏水”问题凸显,坡耕地的整体种植环境显得格外脆弱。据市农业局种植办介绍,目前,已采取措施对坡耕地的中低产田进行改造,经过改造的田地基本达到了 “田、水、路、林配套,节水、节劳、节资、高效,能排能灌、旱涝保收”。据其介绍,坡耕地改造工程量大、投入资金需求大,因此目前正按计划一步步推进。

  谈及中低产田(地)改造成本与成效,市农业局介绍,在2010年小春特大旱情灾害下,石林县通过中低产田地改造和土地整理,土地从过去的零散型,变成了有一定规模的条块型,有利于发展高效农业、节水农业。此外,改造后的中低产田水利设施完善、田间道路畅通,土地价值得到提升,农民群众得到实惠。

  据实际测算,坝区在没有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前,要比实施后多用水30%,主要是渠道渗漏和输水时间长,保证率低;山区通过实施管网供水后,要比改造前节约用水40%-50%,通过管网供水,既提高了用水保证率,降低供水时间,又大大节约了用水。

  2009年—2020年,全市规划改造中低产田(地)244万亩,总投资49.65亿元。去年实际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面积38.3万亩, 占规划改造中低产田(地)的15.7%;今年计划改造29万亩。

  节水农业设施基础薄弱

  提要:“节水农业”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政府职能部门,且投资大,但回报收益时间长。

  市农业局介绍,由于全球气候的变化,我市的干旱已由原来的间发变为常态,加快建设节水农业基础设施步伐,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昆明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

  蔬菜、花卉生产是昆明农业的优势特色产业,尽管投入强度较大,但两个产业在基础设施、大棚设施、喷滴灌设施、保护地栽培技术、农艺技术等综合节水农业建设方面仍显滞后和薄弱。据统计,2010年昆明市蔬菜总耕地面积70.2万亩,其中常年性菜地面积37.47万亩,季节性菜地面积32.73万亩。市农业局种植办介绍,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滇池流域实施“四退三还”,“十二五”期间要在滇池流域以外新建和改善40万亩基地,增加80多万亩的播种面积,才能承接滇池流域基地转移的任务,才能保证蔬菜产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和“十二五”目标的实现。

  为解决干旱对旱地作物造成的影响,今年我市在大、小春旱地作物上推广抗旱节水节肥集成技术,主要实施技术有玉米育苗移栽、抗旱保水剂、地膜覆盖,玉米、马铃薯地膜覆盖、高垄双行地膜覆盖。截至目前,大小春已落实高产创建50个点83.7万亩、间套种208.62万亩、水改旱26.5万亩。推广地膜玉米111.99万亩、地膜马铃薯60.4万亩、优质粮食工程232.8万亩,这些措施有效提高了作物抗旱节水能力。

  目前,我市在农业综合节水技术的研发及推广应用方面已取得较大成效,但投入与研发力度仍需加强。市农业局种植办表示,在节水技术方面,充分发挥我市技术研发中心优势,积极与驻昆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开展合作,开发研究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技术、高效输配水技术、田间节水灌溉技术、灌溉用水管理技术、农田高效用水技术、保水保肥的农田耕作制度、节水抗旱作物栽培管理技术、作物抗旱特性改善与利用等一系列技术,并在农业生产中加以组合推广应用,建立节水农业技术体系。

  有专家表示,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进程,需要实行多部门联动,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和建设步伐,从而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