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塑造政府形象根本在于转变政府职能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1 00:02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苟慧智

  在博客(微博(http://weibo.com))、论坛、搜索引擎、社交网站、移动智能终端等社会化媒体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今天,社会化媒体逐渐成为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越来越多地发挥了畅通民意、表达诉求和参政议政的作用。与此同时,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随着社会化媒体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凸显,网络舆情不断发生,网络参政、网络问政逐渐兴起,政府形象塑造面临新挑战、新问题。

  舆情给政府提了个醒

  由于部分政府机关和公职人员不依法行政甚至存在腐败行为,加之征地拆迁、劳资、医患、交通、环境污染、物业服务管理等各种社会矛盾纠纷大量涌现,有关政府管理的负面舆情不断发生。

  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和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发布的《2010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2010年,国内20大网络热点事件中,直接与政府管理、决策、有关活动或公职人员相关的事件有11个,包括上海世博会、李刚之子校园撞人致死、北京查封“天上人间”、宜黄拆迁自焚、各地校园袭童案、安阳曹操墓真伪之辩、山西“问题疫苗”、商丘赵作海冤案、王家岭矿难救援、唐福珍自焚、部分地区罢工等。

  2011年,又接连发生了多起涉及官员腐败与作风问题的网络事件。近两年,网络舆情往往发端于网络,盛传于微博,持续暴热于媒体跟进,呈现迅速强烈、多元叠加、集中放大等传播特点,从而在短时间和大范围内对政府声誉和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抱怨是没用的

  政府形象是需要塑造的,然而我国在政府形象塑造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一些地区和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形象树立和品牌建设缺乏足够重视,对于新闻媒体的发展变化缺乏应有认识。一些人不能正确看待舆论监督,指责批评报道“影响稳定”,抱怨“天下本无事,媒体来扰之”。

  一些地方对舆情引导、突发事件处理重视不够,没有形成健全的舆情应对与突发事件新闻处置机制,效果也就不佳。一些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不适应,不会做、不善做新形势下的舆论引导工作,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不高,应对处理突发事件的水平不高。

  此外,公众教育需要加强,现代公民意识尤其是法制意识有待确立。而实情决定舆情,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不够畅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不够及时有效。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在新形势下塑造政府形象的重要性紧迫性;要采取有效措施,把树立政府形象工作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准确把握和利用社会化媒体规律,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形象根源于政府职能转变

  形象发生于政府本身,归根结底,政府自身的修炼才是根本。要致力于提供公平公正、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重点落实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职责,把精力、人力和财力向搭建平台、营造环境、提供公共产品转移,树立服务型政府的形象。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大力宣传和强化“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理念,摈弃“以GDP为中心”的观念,纠正“重经济指标,轻公共服务”的倾向。

  为建设广大公民心目中的诚信政府,要依法行政,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特别注重司法公正,增强对公众的诚信。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明确职责权限,开展绩效评估,建立健全行政问责体系,增强政府机构内部的诚信。要进一步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完善培训机制,切实提高素质,减少“害群之马”。

  新闻媒体本身具有“阳光、目光和激光”的作用,将政府行为亮在“阳光”之下,聚焦于群众“目光”之中,进而通过舆论监督实现“激光”手术。要推进大部制改革,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健全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提升政府的公共行政效能和水平。要加快社会工作、应急管理等改革,充实部门和力量,完善工作流程机制,切实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在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时,尤其要快速反应,公开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佳的组织,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挽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不受损失。

  (作者单位:中国国电集团公司)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