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郝金刚:如何防止经济数据屡屡“早产”?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1 06:19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国务院新闻办近日召开重要涉密经济数据泄露案件查办情况发布会,最高人民检察院渎职侵权监察厅副厅长李忠诚在会上通报,目前已经立案侦查6件6人,2人获刑。而在伍超明泄密一案中,中信建投证券、华泰联合证券、东方证券、财富证券、方正证券、工行某部门、光大永明人寿保险、金麦龙资产管理公司,甚至包括国内某重要研究机构,均牵涉其中。

  经济数据的泄露,是权利的“炫耀”?还是金钱的“买通”?是人为因素还是非人为因素?至少有一点大家都会相信:这绝不是泄密者推出一个“临时工”就能顶罪的。

  近年来,国家宏观经济数据屡屡“早产”。每到宏观经济数据发布的关口,各大媒体头条遍布的数据预测早已屡见不鲜。令市场意外的事,某些机构的预测数据每每被官方最终的权威发布所印证。路透社能够7次对中国的经济数据作出十分精准的“预测”,真是该社的“水平”特别高吗?事实上,无论宏观经济研究机构、学者的准确预测,还是部分外媒堪比“章鱼哥”的连续精确报道,都并非出于其过人的预判能力,而是源于中国的经济数据已经被人为地泄露和利用了。

  经济数据不仅关乎决策层对国家未来宏观经济政策的把控,更是普通老百姓关注的焦点,成为判断中国经济未来走势的风向标。市场经济体制下,谁能以最快的速度掌握第一手的经济数据,谁就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相反,没有吃到“独食”的其他人,利益就可能会受到巨大的损失,甚至伤及国家利益。

  作为涉及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屡遭泄露的经济数据显然将资本市场中的竞争者摆到了不同的起跑线上,谁提前获得了宏观经济数据,就可以非常方便地在资本市场,特别是股指期货市场上呼风唤雨并牟取暴利。

  可见,经济数据涉及到各方利益,重要性非常突出,一旦被违提前泄露,将严重危害经济运行秩序,干扰市场公平竞争。而更令人担忧的是,经济数据泄露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灰色利益链条。

  从这次的经济数据泄露案中我们可以看出,有关部门经济数据安全保密方面缺乏严格的制度约束。正是因为制度不严,才导致了经济数据的泄露。同时,在利益诱惑面前,一些官员的廉洁自控能力完全丧失,现有的制度完全不足以遏制他们的“冲动”。

  两名官员因泄露经济数据而获刑,虽然对相关领域起到了一定警示作用,但更重要的还是要把保密教育放在首位,进一步加强有关经济数据安全的制度设计,从完善机制、加强落实、严格检查和查处等环节着手,建立并完善一整套的保密管理体系。同时,对于此类案件,要发现一起惩治一起,绝不手软。

  笔者以为,只有时刻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与未然,才能从根本上遏制经济数据泄露事件的不断发生,确保国家经济数据的真正安全。(郝金刚)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