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银行转型推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1 17:55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理财产品爆发式增长刺激中间业务收入猛增,并不能说明商业银行业务在转型,因为包括“银信合作”在内的金融脱媒手段,本质上仍然是与传统信贷相同的利差模式

  记者 王丽娟 宋怡青

  在金融脱媒和资本监管加强的双重压力下,银行业转型似乎已经水到渠成。

  上半年,整个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方面交出了一份靓丽的财报。16家上市银行实现手续费净收入2187亿元,同比增长46%,明显高出净利润同比增幅34.3%的水平。

  这样的业绩在国内银行以息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中,不禁让人眼前一亮。甚至一些专家把2011年视为国内银行的转型年。

  但是在更多的业内人士看来,今年国内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猛增,是在理财产品爆发式增长的背景下获得的,是非正常的增长,并不能说明商业银行业务在转型,因为包括“银信合作”在内的金融脱媒手段,本质上仍然是与传统信贷相同的利差模式。

  并且,10月初,中国银监会紧急下发了一份名为《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各家银行要在一个月内清理“资产池”,进而实现每个理财计划的单独核算。这意味着银行理财产品将在三季度出现“拐点”,三季度中间业务收入亦不会有上半年的靓丽。上半年所谓的“转型”仿佛已成昙花一现。

  一位专家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称,银行业转型不仅仅取决于银行自身的调整,更多是受外部监管环境和市场需求环境的影响。银行业应该跟着政策,研究好环境,提前做足转型准备。

  随着中国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时机的日趋成熟,新兴的高端财富管理市场,已成为银行转型的新机遇。

  “疯狂”的中间业务

  自国有银行完成改制上市后,银行业转型就一直是长期讨论却不见实质进展的话题。

  如今,在金融脱媒的大背景下,银行业一度单一依靠传统息差收入的盈利模式受到挑战,银行在传统的放贷业务基础上纷纷扩大了对资本消耗较小的中间业务。

  今年上半年银行业的中间业务收入突飞猛进。上市银行整体非息收入占比达18.5%,较年初上升3.1%。资产规模较大的银行非息收入占比较高,比如中国银行上半年非息业务收入占比已达33%。

  部分股份制银行也积极发展自己的特色,如招商银行凭借信用卡业务、民生银行依托八大事业部的金融服务等,其非息收入占比也已提高至20%以上。

  工农中建交5家国有控股上市银行披露的2011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5家大行上半年共计实现净利润3619亿元,其中手续费及佣金业务净收入总计1836.25亿元,占到其净利润总额的50.7%,即相当于净利润的“半壁江山”。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已是商业银行的必然趋势。

  目前,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北京银行等多家银行已明确提出,中间业务成为上半年各家银行主抓的工作之一。

  齐鲁证券银行业分析师程娇翼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认为,目前来看,一些传统业务对中间业务的贡献度比较大,比如结算银行卡、投行业务,带动了手续费收入的增长。另外,今年上半年的一个特殊情况是理财产品的火爆发售也提振了中间业务的增长。

  而北京银行的中间业务,恰好说明了这一点。

  资料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北京银行(601169.SH)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8.94亿元,同比增长88.59%,处于行业领跑地位。其中,理财业务对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的贡献突出。今年上半年北京银行共发售本外币个人理财产品598只,累计募集资金折合人民币956亿元,同比增长471%;共发售机构理财产品391只,累计募集金额1013亿元,同比增长439%。

  在国外,银行的中间业务比重一般在40%~45%。随着“走出去”步伐的加快,近几年中国银行在国外的分支机构也主要从事提供金融产品服务、理财等业务,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使之更有竞争力和品牌力量,并会带动整个银行业逐步转型。

  转型掣肘

  9月15日,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在大连表示,中国银行业现在面对的外部环境、市场监管以及社会需求都已经发生变化,这要求银行业适应新变化,尽早尽快实现转型。

  虽然,银行业上半年中间业务的大发展,显示出中国银行业的转型迹象,但有业内人士向记者指出,实际转型力度并不大。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小银行各有苦衷。

  “对于一些上市的大中型银行而言,每年都需要良好的股东回报,在这种业绩压力下,靠贷款扩张规模和增长业绩是必然的。”上述业内人士对记者解释,在这种压力下,依托发行理财产品,跑马圈地,已经成为很多银行的惯用手段。

  本刊记者了解到,银行往往会选择在季末发行高收益理财产品,正是靠着这部分理财产品回笼资金,在账上冲时点,以应付存贷比考核。

  即便这样,小银行在拓展中间业务上也不能与大银行同日而语。因为大中型银行可以依托渠道优势,扩展中间收入。今年上半年,建行、工行、民生、农行中间业务收入分别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为24.32%、23.12%、20.38%和20.17%,远超中小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券商银行业分析师指出,目前国内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占比在20%左右,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国内的中间业务方面经过几年的发展,到了一个相对不错的水平。但和成熟欧美市场银行业50%的中间业务占比相比,仍有不小差距。这主要是无论大小银行,现在发展中间业务都面临着经营范围上的限制,这已成为银行借道中间业务转型的掣肘。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指出,“从根本上讲,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的高低与银行业务范围大小有关。”而中国金融业分业监管的框架,对银行的业务有着较为严格的限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银行提供多元化中间服务的能力。

  曾刚认为,在商业银行业务范围比较狭窄的情况下,中间业务创收的能力显然相对要低。从目前看,西方国家的大型银行基本都实现了混业经营,这些银行的业务范围不仅涉及传统商业银行业务,还可以进入到证券、保险、基金以及其他一些金融服务领域。

  曾刚说,由于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较晚,而且也缺乏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在过去几年出现了许多的风险和问题,给银行业整体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转型路径

  目前银行业中“存款立行”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多位银行高管对本刊记者表示,下半年银行的揽存压力依然很大,这不仅源于监管层对存贷比的严格考核,也意味着一些银行还未能摆脱依靠利差来盈利的模式。“转型”依然是银行经营管理当中的焦点和难点。

  近日,广发银行行长利明献在重庆召开的“2011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行长联席会议”上称,银行主动应对利率市场化时,市场结构将发生改变。其中,存贷款利率面临资金紧缩,间接融资的成本上升,利率频繁波动相关风险也会上升。

  利明献表示,广发银行将主动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在未来五年提出新的战略发展规划,将零售业务和公司业务并重,加强中小企业金融业务,向零售银行转型。

  同时参会的深圳发展银行行长理查德•杰克逊也称,利率市场化是目前银行面对的最大的外部变化,从而带来了客户群定位、银行定价和成本费用分摊的各方面的变化,为应对此变化,今后深发展的一大核心就是以贸易业务为中心,围绕中型企业平台开展业务,运用综合金融战略来进一步发展零售业务获取更多的零售客户。

  除此以外,理查德•杰克逊还透露,深发展正在实施“主动型的资产负债管理” ,包括但不限于FTP,进行组合管理。传统银行采取的“收入成本比率”指标不够精确,面对利率市场化,深发展正在考虑引进单位成本概念,更精确了解自身处在风险成本曲线的位置,充分运用科学技术改善内控环境,提升服务质量。

  北京银行董事长闫冰竹在中报业绩说明会上也曾对媒体表示,北京银行今年年初制定了“大零售、大投行、大同业”的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以投行、融资顾问为代表的新型中间业务的发展。为达到目标,上半年北京银行重组了投资银行部、同业与票据部,提高了整体营销与专业运作能力。

  在银行纷纷思考自身转型之路时,其客户群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在国民财富的快速积累条件下,面向新兴的高端财富管理市场的私人银行,业已成为银行转型争夺的重点。

  “私人银行业务逐步成为体现商业银行综合竞争能力的顶级业务,其业务创新发展水平,已成为商业银行转型能力的‘风向标’。”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说。

  目前,中行、工行、交行、建行、招行、民生、中信、农行、浦发、兴业等中资银行都相继设立了私人银行部门,一时间面向高端财富管理的争夺趋于白热化。

  银监会主席助理阎庆民认为,经济平稳发展,未来私人银行业务将迎来重要战略期。作为财富管理的高端业务,私人银行将成为商业银行加快转型的重要突破口。

  客户结构优化是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基础和前提。“由于占用经济资本少、业务整合度和附加值较高,适当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将有利于银行客户结构优化。”阎庆民说。

  压力渐增

  市场的需求为银行业转型指明了方向,而更为严苛的资本监管标准亦倒逼银行进一步发展低资本消耗的业务。无论主动还是被动,银行的转型压力正在逐渐加大。

  自4月末银监会发布《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后,一系列详细的法规细则陆续出台。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法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也于8月15日开始征求意见,该办法计划于2012年1月1日起实施。

  不过,近期一些限制政策的放松,为银行业转型提供了一些新的契机。

  央行市场司副司长吴显亭日前透露,国务院已经批准信贷资产证券化继续扩大试点,央行正会同相关部门积极研究进一步扩大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实施方案。

  从这个角度来看,证券化业务可谓开启了银行经营的“新时代”。银行可以通过综合经营,依托保险、信托、金融租赁等业务进行资本集约型发展,扩大资本充足率的分子来破解银行发展痼疾,成为商业银行“二次升级”的出路。

  另一方面,政府加大对直接融资的鼓励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缓步推进,也将推进银行转型的力度。分析人士认为,银行可以凭借长期以来建立的成千上万个营业网点和坚实的客户基础,及其信息优势、结算优势,依托经营形势的变化发力托管、结算、财务顾问、银行卡等中间业务,使得非息收入在营业收入占比逐渐提升,优化收入结构、提高盈利水平。

  招商证券的研报指出,在分业经营的背景下,各上市银行纷纷通过金融控股争取进入保险、投行、信托、融资租赁等领域,积极拓展其在银行以外的金融服务方面业务,实现金融资源的综合运用。目前来看,部分上市银行金融控股集团已经俨然成型,全能化经营的尝试也使得银行在未来金融业务竞争中保持主体地位。程娇翼认为,银行的转型不可能

  是快速的,只能一步一步来。我们现在看到的转型只是过去转型的延续。曾刚也认为,从长远看,要想实现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健康、稳定发展,需要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制度,这包括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加强对商业银行转型期间业务发展的规范和监管。所有这些工作,都还有待监管部门的进一步推进。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