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三大协会进入博弈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2 03:44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范文清

  汽车三包立法听证会在和谐的气氛中结束,但对于三包的争议却并未划上休止符。

  在看似没有争议的听证会背后,代表汽车厂商、经销商和消费者利益的三大协会:中汽协、中流协、中消协再次进入博弈区。

  在业内人士看来,如果按照现行的汽车三包征求意见稿实施,那么首先遭受冲击的群体应当是汽车经销商,特别是售后维修服务还有待完善的自主品牌经销商。

  乘联会副秘书长崔东树认为,这意味着,厂商必须严格管理经销商,强化售后的配件管理和服务,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三包实施后,无论是经销商还是汽车厂商都无法逃避责任。

  不过,汽车三包的征求意见稿对责任的界定却并不清晰。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任建涛对记者说,虽然征求意见稿在第四条规定了“家用汽车产品实行谁销售谁负责三包的原则”,但是,随后又将这一原则分成了销售商、修理商、制造商三个层次,在责任的认定上存在“竞合”关系。

  “如果车辆发生故障,消费者分不清责任归属,就会发生三方互相扯皮的现象,随后就会出现店大欺客的事件。这也是中汽协、中流协和中消协对汽车三包征求意见稿有不同意见的原因之一。”任建涛对记者说。

  任建涛认为,征求意见稿应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主要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立法宗旨,赋予消费者选择责任承担方的权利。

  在10月26日举行的听证会上,消费者、经销商和厂商代表一致认为,三包实行必须建立独立的鉴定机构,而这一点正是汽车三包七年难产的症结所在。

  中汽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在博客中直言质量鉴定机构目前存在的种种弊端:一方面,像汽车这样的复杂机械,一般的通用质检机构检不了;另一方面,大部分现有的汽车检测机构,在改革中被一鞭子赶下海,都按盈利性企业运营,独立性公正性不够强,谁给钱替谁说话的情况很多;第三是判定质量事故的专家大多自学成才,缺乏规范培训。

  而听证会上,来自成都的消费者代表张义就亲身经历过一次因为鉴定带来的烦恼。张义购买的汽车发动机在质保期内发生爆缸,在成都鉴定花了1万多块钱,结果,厂商对成都鉴定机构的鉴定结果并不认可,需要国家级鉴定机构。而在国家级机构鉴定需要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但出具结果又非常模糊,不一定能打赢官司。前后算下来,张义的维权成本竟高于车价。

  为了解决鉴定难的问题,张义建议今后的举证责任应由厂商来承担,否则就应当予以赔偿。但董扬认为“目前的检测机构大都按盈利性企业运行考核,这样的机制难保鉴定机构不会‘吃了原告吃被告’”。

  事实上,对汽车质量鉴定机构的规范也是汽车经销商、制造商的共同需求。听证会代表、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品质管理部部长齐元波认为,只有尽快规范鉴定汽车质量问题的第三方,才有助于在纠纷产生时对责任进行界定。

  此次立法听证会召开后,质检总局表示将对汽车三包草案再次修改完善,但出台之日依旧没有明确。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