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欧洲向中国求助 德国媒体纷纷敲警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2 09:16 来源: 财新网

   【财新网】(特约作者 舒馨 发自德国柏林)上周末,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负责人雷格林到北京游说,却空手而归,正在欧洲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也努力降低欧洲的期望值。中国是在斟酌风险与收益,还是吊欧洲的胃口,以换取后者的政治让步,德国此间媒体猜测纷纷,并警告欧洲不得步入中国设下的陷阱。

  据说雷格林向中国提议可用人民币发行债券,以提高北京参与拯救欧洲行动的积极性。尽管此种说法没有得到任何证实,德国《时代周报》评论员仍感到愤然:“我们已经沦落到需要用外币举债的香蕉共和国的境地吗?”评论接着说:美国人也向中国借债,但他们的处境比欧洲要好,因为中国人在金融市场上购买美元债券。一旦中国向美国施加政治压力,美联储便可开动印钞机器。欧洲则没有如此的利器。

  德国《世界报》的评论更为耸人听闻,认为欧洲正在陷入一个中国的魔爪。“这个政权不是将国际经济关系视为互利双赢的行为,而是一种零和游戏,自己赢利的前提是对方的失败。”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认为,欧元危机不仅使欧盟威信扫地,而且为整个的“西方模式”抹黑,并特别警告德国政府不要中了北京的圈套:“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经提出那个著名的问题:如果我要和欧洲讲话,应当拨谁的号码?北京对此的回答是: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从中国人的角度看,德国应当向欧洲负债累累的国家发号施令,而不要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繁冗的谈判上。北京可以想象购买欧元债券,前提必须是德国为此提供担保。”评论最后说:“如果德国政府不愿看到欧洲继续四分五裂的话,就应当抵挡住中国的魅力攻势。德国本来就不是欧洲的第二个中国。在专制政体和国有经济屡屡失败之后,德国幸运地选择了民主和多边的道路。欧盟必须共同渡过难关。这也将是西方模式优越于中国的最好例证。”

  只要与中国有关,德国媒体便很快上升到体制、模式之争,这可以说是此间媒体的条件反射。其实欧债危机首先是欧洲的危机,是西方国家放纵金融市场、无限膨胀福利体系的结果。欧元区成立之后,那些消费饥渴的南欧国家尽情享受低息借贷的妙处,居安不思危,向邻居讨酒也无妨,只图一醉方休。现在欧元区正在体验酒醒之后的滋味,迷茫、消沉,有些恶心。部分人的第一个念头是再向远亲近邻借点儿钱,以维持迄今酒肉不愁的日子。欧洲到了应当警醒的时刻,入不敷出的生活不可能永久维持下去。在决心改变生活方式的同时,欧洲也必须看到自身的实力和财力,一个人均收入居世界领先地位的经济共同体向新兴国家“乞讨”,这本身就是件很荒唐的事情。

  如果欧盟认为需要长远对策和短期急救双管齐下,并希望其他利益相关的国家伸出援手,这也无可厚非。不过,既然有求于人,就要放下架子,以平常心对待潜在的救援国如中国提出的交换条件。认为条件公道,就欣然接受;认为要求过分,就断然拒绝。如同德国《商报》驻京记者的评论所说:一方面急切乞求帮助;另一方面居高临下看待中国,欧洲政治家到了抛弃这一矛盾态度的时候了。“欧洲必须做出决断:是继续将中国视为局外人,因为那里的人权受到践踏;还是视中国为一个进步的经济大国而接受它为平等的伙伴?”在这位记者看来,取消武器禁运和承认中国为市场经济,这只是北京的表面要求,它真正渴望的是更多的尊重。■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