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Alan Kell: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仅要讨论 而实施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2 13:05 来源: 中国经济网

  

  

AlanKell: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仅要讨论而实施

  2011设备工程监理国际合作论坛于2011年11月2日召开。图为中英生态城市工作组主席Alan Kell演讲。(中国经济网 记者 佟明彪 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2日讯 (记者 段丹峰)2011年设备工程监理国际合作论坛在京召开,英中生态城市和绿色建筑集团副主席,英中生态城市创始人之一,绿色建筑工作组创始人和联席主席,世界级生态城市开发英中地图项目的负责人Alan Kell出席了会议并做了主题演讲。他指出,能源的分配、使用以及再次使用应该采取一种系统性的方法,应该更好地把它用到建筑的环境当中去,要把一些想法放到模型当中去,变成一个可以执行的模式。>>>点击进入直播专题

  以下是Alan Kell的演讲全文:

  今天上午我要讲一下中国的生态城市,明天在北京进行生态城市启动仪式,更多强调的是技术和智能相结合的建筑,数字化城市。这也是全球发展的趋势,要更多的强调信息,因为我们生活当中处处都充满了信息技术,我们也会强调气候变化的议题,以及绿色建筑可持续城市等等。这是一个独立发展的项目,以后能够有效的进行合作,来创建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将智能和绿色结合起来。设备工程监理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也是我们工作的基础。

  1988年时我们提出了一个理念,强调能源、设计、生活的概念,并且在英国做了很多演示的项目。现在我们有了一个非常强大的思路,1999年我们访问了香港,第一次在香港的山上看到了大海,当时我说要做绿色的建筑。不仅看海边的城市,还要看人类真正居住的城市,很多城市是四、五十年以前建设的,环境、社会方面都是很差的。几个月之内我们就提出了一个关于香港的项目,强调了智能和绿色的综合。涉及企业界、政府、公共机构、学术界,所有的利益相关方都被容纳进来。我们提出了建筑方面潜在的解决方案。展示了技术和商务上可以做哪些事情,我们希望在建筑中将绿色的理念进行推进,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成为香港房屋设计的主流。

  在昆明我们也使用了这种想法,向当地政府提出了绿色节能的理念。最重要的是2005年我们的想法被中英合作建设部门所接受,在中国事情变化是非常快的,我们已经做了十几年,发生的变化是巨大的。2005年我们成立了英中联合工作组,由王英伟主席和英国的贸易投资中心领导。我们提出了一个投资计划,希望能够满足中国人的需求。我们和中方的合作伙伴一起分析了中国的"十二五"规划目标,特别是在建筑环境方面,这些目标是非常雄心勃勃。当然中国面临着资源局限的挑战,以及优化集成,这些都是日常工作的内容,都在影响着工程方面的解决方案,是巨大的挑战。

  希望我的数字跟刚才发言人的数字是一致的。世界人口在稳步增长,这种增长是受到管理和控制的。中国人口增长的数量相当于英国人口的数量,人的平均寿命和收入都在增加。在5年期间,经济适用房的数量达到了3600多万套,这个数量超过了英国近十年以来建立房屋的总和。你们要建这么多的房子必须考虑到能效的设计和管理,一个重要的风险是设计的不好,建设的不好,从环境和社会的角度它们不能够发挥作用。所以,工程的质量是非常关键的。

  在"十二五"规划当中还提到了要充分的利用外资。我们也和中国有着非常密切的合作,提出了一些特别的环境项目。第一个是由国家发改委领导的低碳城市化项目,包括国家政府、地方政府都要进行碳减排。第二个是由中国的科技部和国土资源部领导的数字化城市项目。第三个是我们直接运作的由住建部领导的生态城市项目。

  5年前建设部的名字改为住建部,我想知道为什么这样改,现在我知道了原因。中国的发展不仅仅是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设计城市,而是一整套的管理设计体系,还要优化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关系。中国2/3的人口居住在农村,我们不能无视从农村到城市里来的人,建设一个和谐的关系,使城市和农村是均衡的发展。不能单纯的只讲城市,还要讲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关系。

  我们要了解中国国家的要求,希望基于原有的基础上有坚实的投资,利用现有的价值链的优势。希望寻找到中方和其他国际上的合作伙伴,建立一个实施的平台,政府要支持和推动这样的项目,企业界需要引导。世界各地都在发展,中国的很多发展都是短期的发展项目,希望在"十二五"期间北京能够从根本上去改变,但我担心现在所建的建筑未来十几年之后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做了非常详尽的分析,制定了建设生态城市的标准。

  涉及到很多行业,基于标准、政策,以及大量基础设施的投资、资产管理,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系统的管理,并且进行评价和重新利用。城市要持续很久,并不是所有城市的建筑都会持续那么长时间,应该有一部分持续很长时间。住建部的城市发展规划涉及到很多城市,大多数城市已经存在,我们希望能够帮助这些城市实现目标,这也是英中项目的目标。将生态城市的建设应用于实践,我们已经有了这些政策,但挑战是要实施这些政策。不仅仅是讨论,而是要真正的去实施。

  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大目标、低实施的状态,中国的城市建设协会、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牵头设立了一个这样的项目。我们必须很好的去设计、建设、经营,确保我们的投资投到正确的方向。我们出版了中英关于城市最佳实践标准的意见书,涉及很多内容。我们选择了一些试点城市,看看我们的想法在建设生态城市中成果是怎样的。

  中国的领导人公认城市发展模型在过去的20年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这个模型在未来的20年并不一定是成功的模型。过去我们强调的是经济发展,但过去的经济发展却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所以我们希望在一些城市进行试点,看看有哪些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我们做了一些中国主流的项目,希望进行教育、培训,在全国范围内增强项目能力建设的水平,更好的交付或实施高科技的服务。我们有一个很好的起点可以支持这样的项目,希望能够劝服大家让这些城市采用新的模型。

  最后,介绍一下中英生态城市行动研究工作的内容,希望在国内和国际层面进行合作。涉及多生态城市的融资和开发,生态城市的规划和设计。我们在伦敦做了实验,看看如何提升投资战略。城市设计规划是相当重要的,制造业如果能够融入到21世纪城市规划建设当中里,这就涉及多居住区、商业区、工作区的划分。必须找到新的思考方法,而不仅仅是技术的使用。

  能源的分配、使用以及再次使用应该采取一种系统性的方法,更好地把它用到建筑的环境当中去。生态城市的交流项目,我们应该提供有质量的建筑,并且进行有质量的管理。我们应该更多的使用电动汽车,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节能。如果我们能够从这些非常基本的方面来解决这些问题,那就可以实现更好的节能。这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全面的项目,首先要把一些想法放到模型当中去,变成一个可以执行的模式。这些项目是开放式的,由中国和英国的合作伙伴领导,我们也欢迎机构和公司给出好的建议。我们已经与中国设备监理协会合作了5年,第一次参加会议的时候,遇到了很多非常好的中国公司。我们应该进一步提高生态城市的质量,以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可以说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商业合作的机会。非常感谢!

  (责任编辑:刘朋)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