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社科院院长喻新安: 中部6省分化仍然大于融合王秀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3 08:54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王秀强北京报道
“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六年,但“各自为政、分散发展”的格局仍未终结。中部经济一体化发展是一个理想的目标,至今仍障碍重重。
“中部仍是一个较为松散的区域板块,行政分割严重、产业同质性强、区域协调性差、区域间的竞争明显多于合作,六省之间缺乏广泛的经济联系,导致中部地区尚未形成完整意义上的经济区域。”河南省社科院院长喻新安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强调。
“密集出台的区域规划有可能引发新一轮更为激烈区域竞争,作为后发地区,先行先试的空间被挤压,存在政策红利摊薄和政策效应下降,甚至政策冲突的可能。”
中部六省分化大融合
地方政府行为与政策将对中部地区空间格局分化产生重要影响
《21世纪》:目前,中部六省均有格局特色的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此政策背景下,中部六省区域发展形成怎样的新格局?
喻新安:总体看,中部六省“四带六圈”的“井”字形区域空间格局初现雏形。就是沿长江、陇海、京九、京广“两横两纵”经济带,加上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太原城市群共六大都市圈,在发展中形成六个以省会为中心的六个都市经济群。
“两横两纵”经济带强化了六省内部依托,也强化中部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圈以及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等地联系。
《21世纪》:在这一格局下,中部地区能否形成一个完整的经济主体?
喻新安: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区不同,中部地区整体上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一个经济板块,而是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同一层次的经济区域。无论从历史上看,还是从现实情况看,中部各省之间的经济联系都不是十分紧密,可以说,中部六省发展格局一直呈现分散化状态。
伴随着我国区域战略转向和产业梯度转移提速,中部六省对自身发展战略在进行再定位,加快空间发展战略调整,一些省份根据区位特点谋划“南下”、“东进”战略。例如,湖南提出“南下”融入“泛珠三角”,安徽“东向”融入长三角经济圈,江西积极对接“长珠闽”三大经济圈。我认为,这些都是理性的选择,无可厚非。
《21世纪》:如此看来,中部六省之间的空间分化大于空间融合,这一格局形成有何动因?
喻新安:目前,中部地区空间分化占主导地位,空间融合尚处于较为初级阶段。首先,沿海三大经济圈的辐射带动与产业转移加剧中部地区空间格局分化。中部省份凭借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劳动力成本较低等优势,主动承接产业转移。
其次,地方政府行为与政策将对中部地区空间格局分化产生重要影响。在招商引资、产业选择、园区规划方面政府发挥重要作用,但政府行为也造成区域竞争加剧、市场分割严重、边界效应增强等问题。
协同发展方可破解“囚徒困境”
无论郑州还是武汉,都难以成为中部地区的经济中心
《21世纪》:根据您的研究判断,未来中部六省区域发展格局将呈现怎样的特点?是否仍以分化为主?
喻新安:中部六省难以在短期内实现经济一体化发展。根据研究,我们提出如下判断:区域分化将继续强化。受沿海三大经济圈的带动,以及六省内部竞争效应增强、区域分工体系尚未形成的影响,较长时期内总部仍是一个较为松散的经济板块。
集聚效应大于扩散效应。未来一段时间中部各省内部产业、资源、要素等仍将继续向本省中心城市集聚,向外围扩散能力不足。
区域竞争大于合作。六大城市群短期内难以形成区域分工合作体系,中部地区整体的产业联系和分工较弱的区域短期内不能改变。无论郑州还是武汉,都难以成为中部地区的经济中心。
《21世纪》:在当前的区域格局下,未来中部地区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政策应集中在哪些方面?
喻新安:第一,中部应强化与其他经济区联系,形成内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通过多边及双边区域合作等方式,强化与长三角、珠三角等主要经济区联系,促进中部地区与东西部地区形成合理的产业合作体系。
第二,增强中部地区内部经济关联。中部六省内部应合理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支持大型企业集团在中部地区跨省域战略合作和兼并重组,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合作体系。
第三,加强中部六省之间的政策协同。下一步需要强化中部六省合作平台,建立政策、产业、企业层面的合作协商机制,避免恶性竞争,降低区域协调成本,提高区域政策的执行效率,根据发展阶段的演进调整政策。
第四,适时推出中部地区一体化发展规划。目前,长三角、珠三角均在强力推进一体化发展步伐,中部地区也应适时推出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避免经济发展中的重复建设、过度竞争等现象,加强地方利益协调,破解区域发展的“囚徒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