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以两国找到互利途径 近20年"去神秘化"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3 16:21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新加坡《海峡时报》11月2日文章,原题:以色列和中国找到共识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欢迎士兵吉拉德·沙利特获释回家的那一天,他还抽时间悄悄打了一个电话。与之通话的是以色列企业家诺奇·丹克纳。后者刚刚与中国国有的中国化工集团达成收购以色列一家农用化工企业的协议。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收购案金额达24亿美元。在沙利特归来的欢呼声中,内塔尼亚胡发表声明,祝贺丹克纳,并称该协议是“以色列经济的一大成就”。

  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当前以色列和中国都在跨越军售的僵局,转而重点关注远比安全更广泛的共同利益。上述事件即被视为例证。如今,以色列媒体几乎每天都有关于中国对以色列大笔投资的报道。这些投资涉及高科技、生物技术、资源和基础设施项目等广泛领域。

  两国似乎已从长达10年的冷淡防务关系中恢复。2000年7月,以色列被迫取消一项12亿美元的对华军售,因为美国担心军售案中的“费尔康”机载雷达系统涉及敏感技术。以色列为此不得不向中方赔偿3.5亿美元,并且面临“中以关系的冷却”。但今年较早时,以色列国防部长巴拉克称,两国防务关系目前处于“一个新的水平”。两个月前,他还接待了首次访问以色列的解放军总参谋长。

  海法大学东亚研究系的希霍教授认为,中以关系大大升温,两国对对方的期望终于回归正常。他称这是一个历时近20年的“去神秘化”过程。他说:“20年前两国建交时,彼此对对方怀有各种期望。中国人以为他们将得到军事技术和装备,或许还能通过在美国的犹太人势力影响华盛顿。”“而以色列期待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但在过去10年里,特别是军售告吹后,双方都丢掉了这些不现实的想法。”

  两国关系发展的迹象随处可见。例如,中资公司参与了以色列一项30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项目,包括修建通往南部度假城市埃拉特的一条铁路。

  不过,双方的世界观不尽一致。近几个月,两国在联合国有关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入联申请问题上立场不同。但中以两国似乎找到了专注于互利的途径。两国建交时,双方年贸易额为5940万美元,如今这一数字已攀升至100亿美元。(作者乔纳森·珀尔曼,汪析译)

  (责任编辑:袁志丽)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