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经济学,就在我们身边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4 01:04 来源: 经济参考报

  

  这是笔者第三遍看《一沙一世界:郭凯经济学札记》了,这本书算是郭凯博文的合集,他的博客写了五年,我看了五年。我对经济学的理解也是随着他的博客一天天成长的。他关注的问题总是很宏观,大到世界,却从小事的观察入手,像是沙粒的缝隙中有无穷的奥秘,大概也是“一沙一世界”的用意吧。

  郭凯是C C E R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出产,芝加哥提炼的精华品,沐浴着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在C C E R最初创立的那会儿,就被林毅夫、易纲们对经济学的描述所吸引,之后又师从罗伯特·巴罗这样顶级的经济学家(巴罗是弗里德曼的学生),如今又在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做名誉主席,这些让郭凯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和框架趋于完善,而世界货币基金组织(IM F)的工作环境让他同时拥有学者的严谨和官员的大气。

  他的博文视野开阔,既有大学生就业、房价、中国货这样的问题,又有利益分配、能源危机、市场导向的宏观方向,无一例外地,都融进了经济元素,让所有的报道和评论没有脱离一个经济学家的身份,而身为IMF的经济学家,又能够客观地游走于中国现存问题和世界的桥梁之间,驾驭自如。

  民众对于传统经济学的误读,源于掌握话语权的众多专业学者,囿于其构建的小范围的“学术”圈和故作高深的治学心态造成的传播隔阂。而大洋彼岸的经济学人郭凯,改变着人们对经济学传播与解读的认识。他的文章把经济原理蕴含在每一个真实可感的经济现象中,可以将买卖、供求关系和罗宾逊在荒岛上的趣事联系起来。

  其实经济原理和模型的奥秘就在于用少量的货币买到最多的东西,倘若世界上的物质是丰富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经济学也就不复存在了,书中郭凯无时无刻不在诠释着这一切。

  他是谦和的,经济学家的斗嘴是常有的事儿,争论是为了名气还是学术本身始终是民众议论的话题,而郭凯好像从没困陷于此。他不会去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他的论点始终落在实处,每一次都是在耐心地分析问题,讲道理。正如哈佛大学校徽上的那个拉丁文单词:veritas(意思是truth),很多人把它翻译成真理或者真相,郭凯的追求,或者人类的终极追求也是如此吧。

  他是大气的。经济学的数据繁多,统计口径不一有时会让结果大相径庭,他在解读统计数据,分析政策导向时,没有走向两个极端,大放厥词的褒奖或是抨击,他只是慢慢地剖析统计数据,娓娓道来,告诉读者,结论是考虑了什么因素,融进了什么参数,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获得。现在很多半路出家的经济学者看到数据或者政策就慷慨激昂,郭凯没有。郭凯总是平和的,也许这就是他为何广受大众推崇的缘故吧。

  《一沙一世界》是他五年的合集,看到一则则短小的文章,就像是走进了霍格沃茨魔法学校,静静地等待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读他的文章,像是读新闻,又像是读期刊,夹叙夹议。重要的是,能走进模型,再走出模型,把模型和生活完美地结合,是难能可贵的事。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