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合作建房揭露房价泡沫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4 01:13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岳富涛
最近上海一些楼盘价格大降20%~30%,引发老业主打砸售楼部,新客户却半夜排队抢购。这个降价幅度似乎已经到底,消费者们可以抄底入市了。
但有分属房地产行业最高端和最低端的两位朋友,不约而同地告诉我:“这个降幅只是小菜一碟,来跟我们一起合作建房吧。”他们的合作建房都不是传统意义的购房者自发组合建房,而是由开发者主导运作,购房者“入股”的模式。与自发的合作建房模式一样,其结果是挤掉了更多的价格泡沫。
低端这位朋友的项目位于避暑胜地天目山的深处,背山面水,风景绝佳,当地农民提供宅基地,他的小建筑公司盖房,实为小产权房。不一样的是,与购房者之间签署的不是购房协议,也不是很多小产权房惯用的20年长期租赁协议,而是30年的“投资合作协议”。
协议规定:作为合作伙伴,可以向这家公司投入一定资金,获得公司一套房源30年的使用权;水、电、宽带齐全,物业费每年600元;如果因政策等原因合同无法继续履行,公司除退还投资款外,另补偿投资款金额的50%。
房价自然是最关键的,2009年开发之初只有1000多元/平方米,现在刚刚涨到2000元/平方米。半小时车程外的县城目前均价6000元/平方米,一小时车程外的杭州已过20000元/平方米。这样的价格下,总价5万~15万元一套的房源被来自上海和杭州的游客们一抢而空。
这样的“合作投资建房”风险在于未来,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7年,长达30年的“投资合作期”中出现各种政策问题、质量问题、产权纠纷,谁能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另一位朋友公司“合作建房”的项目相当高端,位于寸土寸金的上海徐汇内环,步行至徐家汇10分钟,周边新盘价格6万~8万元/平方米。这家公司是A股上市公司,无论在公寓还是别墅市场都开发过上海的标杆楼盘,在当前调控寒风中业绩大降,利润近无,现金流吃紧。
这个项目原本计划的售价在65000元/平方米左右,公司预先通过信托公司发行一个信托产品,客户如果通过信托方式入股,将来可以获得超过12%的回报,或者以40000多元/平方米的价格转为购房款。
即便价格很诱人,但这个合法合规的信托产品发售却很冷清,毕竟千万级别的大笔现金,在当下是非常稀缺的资源。
中国的房价存在巨大的泡沫,这已成多数人的共识,只有辨清泡沫的源头在哪里,才能找到消除过剩泡沫的方法。
从第一个例子可以发现,泡沫的第一个源头来自政府收取的土地和税费。
小产权房价格便宜首先缘于地价便宜,没有经过地方政府低价征收高价出售的中间垄断环节,农民对自己“承包”的土地要价不高。在这个案例中,他们的回报是6层公寓楼中的底层,即大致相当于最终售价的1/6。而在合法的商品房中,地价占房价的比例,根据国土部自己的说法,2009年全国平均为23%,当然业内认为这个数字偏低。在这个案例所处的杭州,国土部调查的7个项目地价房价比是32%~50%。
小产权房价格低廉的另一个原因是税费低,交易税费全无,只有开发商缴纳少量营业税和所得税,通常情况是3%的营业税和预征营业额2%的所得税,加上其他教育附加、城建附加等等,共约6%。在商品房上,除了多出购房者需要缴纳的1%~4%契税;还增加了开发商缴纳的5%营业税,预征3%所得税,预征1%~2%土地增值税;在土地交易环节,以地价为基数,需要征收3%土地契税,5%营业税。加上其他收费,税费成本相当于房价的20%左右。
从第二个案例来看,房价泡沫另一个推手当然是开发商。上海最高端的楼盘售价已达30万元/平方米,成本早已为人所知,约3万元/平方米。从第二个案例项目售价前后变化来看,所谓的高端楼盘,哪怕砍价1/3,开发商依然有的赚。
当然市场经济中商品定价并非依据成本,而主要看供求关系。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在商言商,老老实实卖地卖房子,别拿虚虚实实各种借口来捍卫高房价神圣不可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