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转型” 深思考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5 06:35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遗产观念,认为产业遗产也是人类进程的历史见证。鲁尔就是这种观念的产物之一。
钢铁工厂间变成具设计感的泳池,曾被废弃的瓦斯槽被改建为潜水训练基地,高大的混凝土外墙变成最佳的攀岩场地;高敞的空间和机器设备成为吊挂灯光与装饰的最佳舞台,吸引人们在此举办婚礼派对……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将这个创建于19世纪、曾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鲁尔关税同盟矿业联合体的建筑群,改造成一个巨大而独特的文化和娱乐中心。在去年,鲁尔当选了“2010年欧洲文化之都”,这是首次欧洲某一个地区囊获这样的称号,也反映了鲁尔的“文艺”转型终获得了世界性的认可。
在地球的另一端,墨尔本,我们也可以看到不少同类型的改造,比如MTC(墨尔本剧场)附近一带的区域,也有不少由旧工厂改造的演艺学校、剧场,他们的存在为艺术创作提供良好的温床。
事实上,这类型延续文脉,将旧有事物重新改造的风潮已经深入到世界性的生活方式当中。如Droog design的设计师Tejo Remy设计的以废布料捆绑而成的“废布椅”,早已是家居界的经典之作。而坐落于香港尖沙咀前水警总部内的Hullett house酒店则是由1881年建造的殖民地建筑改造而成。
这股风气同样流行在饮食界。比如徐蒝用能耐高温的意大利Terracotta陶瓷花缸倒合成吊烧炉来烤鸡,利用石磨磨米浆做混合中西的特色糕点人们也以此作为商业招徕,越来越普遍的同时,倒让我尝试用另一个角度去思考它——真的所有旧事物、文化都值得重新改造吗?重新改造的成本是否一定就更经济?后续经营如何跟上才会让它不仅仅是一个标本?
我们的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用文化来带动经济的思路得到广泛认同,对各类工业区的改造也时有听闻。但事实上,并非所有旧的事物,如工业区,都值得保留。这类的改造也很容易陷入为改造而改造的怪圈,成为和原来历史文化完全无关的事物,其改造价值大打折扣。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这种地少人多、城市化发展需求强盛的地方,土地的价值迥异于鲁尔等地区。这样的改造方式,如果得不到高质量的经营,长远来看可能会让我们付上更高的代价。
鲁尔的华丽转身,值得学习,但更需要我们用本土化的角度去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