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路演缘何成为骚扰之旅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7 01:17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王艳伟
泳装秀、游艇会……某些券商试图以花样百出的营销方式来吸引基金的选票与分仓。不过,虽然有的卖方研究员非常重视研究营销,但其低质量的基础研究本身,却被基金经理们评价为“不专业和浮躁”。就连同样作为卖方的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也曾撰文指出,“八年来,研报质量一降再降,服务日益竞骚弄巧。”
为何越来越不专业
高善文指出,成功的分析师需要三方面能力:一是善言雄辩的表达能力,二是全面客观的观察能力,三是缜密细致的推断力。
遗憾的是,在身为买方的基金经理看来,这样的分析师太少了。
近期卖方研究员面向各类机构的路演又开始活跃,但不够严谨的逻辑和有欠专业的水准,令买方们觉得这种路演已成为“骚扰”。
某私募人士近日在接待卖方路演时,忍无可忍地发了一条微博(http://weibo.com):“某券商的传媒(行业分析师)来路演,水平实在是滥,简直是一派胡言,越听越火大!”
事实上,在新浪微博上任意搜索一下“券商路演”,类似的内容还有很多。
但是,券商分析师何以成为一个披着专业外衣的非专业群体?
分析师是忙碌的,每周工作60个小时以上是他们的常态,不是在看报告就是在不停开会,因工作关系,有时候周末还要出去做讲座,偶会还会上上电视。“一般稍有名气的分析师都很难长时间沉下心来仔细分析一家公司,更别说实地调研了。”一位曾长期任职于国内某知名券商的分析师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坦言。
除了精力不足,资历浅也是一个客观原因。现在很多研究员都是大学毕业后就直接到券商研究所,根本没有行业从业经验。这样一来,不少研究报告都是闭门造车,直接引用网上搜到的数据和结论,基本被上市公司牵着鼻子走,报告里甚至还会出现一些常识性的硬伤。
“这是行业通病,小券商很少受企业邀请,公司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我们经常出去。缺少了实际调研,保证研报质量也就成了纸上谈兵。”深圳一位小型券商研究员向记者道出了自己的无奈。
而在深圳某公募基金经理看来,在这些心态和表象背后,是年轻研究员整体浮躁的行业现状。“研究员进入行业以后,一般是先看排名靠前的分析师的报告,再模仿发报告。一段时间后,他的报告开始注重抓住一些吸引眼球的东西,找内在的逻辑性,把故事说圆了。他们喜欢站在更高的位置,把故事说圆,而不愿意沉下去研究关键的事实。”
浮躁的心态同样影响关注视角。前述公募基金经理表示,“研究员很喜欢打听消息,上市公司一有风吹草动就跑去调研,但有些业务上市公司只是计划做,还没真正开始实施。而他又想出报告,于是便以假设等主观推断的方式来做。”
“有些出身名校的学生同样浮躁,总觉得自己领悟力很强,调研一次就可以把核心问题看清楚。” 前述公募基金经理表示。
路演变骚扰
广发基金副总经理朱平曾在微博上表示,“据说现在研究员经常要像基金经理那样关注市场选择时机,基金经理则必须认真研究基本面。”而这句调侃竟得到了多位投资人士的认同,卖方研究员在买方眼中的地位和作用可见一斑。
对于基金经理而言,单是浏览每天早上邮箱里收到的研报,就需耗费大量的时间。深圳某基金公司研究部总经理称,邮箱几天时间就能积累上千封研究报告邮件,但绝大多数时候,他只能看看标题,而这其中,最有用的并非给出结论的研报,而是研究员的调研草录、调研纪要等。
即使买方对研报质量颇有微词,不停地路演仍是卖方研究员的主要工作,甚至花在路演上的时间比花在研究上的时间还要多。而对于工作繁忙的基金经理,这样的路演已变成打扰。
某大型基金公司基金经理表示,现在券商路演过于频繁,而研究员资质又很差,内部投研团队对这种路演已是能避则避,有时仅仅是出于礼貌应付一下而已,甚至还经常出现卖方研究员来公司路演却无人接待的尴尬情形。
一位已从公募行业转投私募的投资经理对记者坦言:“卖方的路演很耗时间,其实对买方和卖方的消耗都很大,但其中有价值的东西不多。”
深圳某小型基金公司的策略分析师甚至表示,现在业内笑谈,卖方研究员是市场“不稳定因素”,市场看涨的时候赶紧上调目标价,一旦出现下跌,目标价下调得比谁都快。所以有时候真的不如把自己关起来,就不会受到那么多表面化的因素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