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歌剧节缘何花落福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7 05:40 来源: 东南快报

  □本报记者 吴海虹 刘云鹏 见习记者 陈聪文/文 林风/图

  深夜时分的福建大剧院依然爆发出如雷的掌声。昨晚8时,歌剧《土楼》在福建大剧院成功献演,也宣告首届中国歌剧节正式开幕。从昨日起到本月30日止,歌剧节期间,观众将欣赏到16台制作精良的歌剧。

  中国歌剧研究会副秘书长孙砾这样定义本次歌剧节:“‘首届’和‘中国’含金量非常大。”那么首届中国歌剧节为什么不放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是什么原因让福州成为了全中国第一个吃“歌剧螃蟹”的城市?

  硬件到位:终偿19年夙愿

  在首届中国歌剧节之前,福建早在1992年第三届中国艺术节筹办的时候,已申请过主办此类全国性的文化艺术盛会。据福建省歌舞剧院院长张树平介绍,只可惜当时的福建剧院有限,设施水平也较薄弱,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败北。

  而到2004年中国第七届艺术节时,福建的艺术家再次申请在福建主办,当时再一次因为硬件条件输给了浙江。“当时条件较好的只有一个福州大戏院,甚至马江剧院也是在这之后两年才建成的”,张树平说,这样的硬件条件不足以满足举办大型文化盛会的要求。

  而到了2008年,福建大剧院落成。这一次,先进的剧场和设施为再次申办文化盛会增加了重要的筹码。演出16台剧目,3000多名歌剧艺术工作者参加,预计将吸引5万名观众。据介绍,此前文化部的工作人员专门到福州考察了剧场4次,对福州剧场的硬件很满意。

  首届中国歌剧节由中国歌剧研究会承办,研究会副秘书长孙砾表示:“这次歌剧节,‘首届’和‘中国’含金量非常大。”首届中国歌剧节为什么不放在北京?此前有专家也提出了这一问题,孙砾说:“福建省的各级领导非常重视文化,几次三番很有诚意地争取。另外,福建与台湾邻近,打海峡牌有独特的地域优势。”

  软实力:福建文化已走在全国前头

  除过硬的硬件条件外,福建的文化软实力也是首届歌剧节花落于此的主因之一。在此前在采访中,福建省文化厅副巡视员卢鸿筠就曾表示,福建是歌剧创作的热土。1997年,厦门地区创作的《阿美姑娘》就曾一举斩获了当年第七届“文华奖”新剧目奖,此外《素馨花》、《雁叫长空》等原创歌剧也均取得过亮眼的成绩。

  卢鸿筠的观点也得到了张树平的支持。“福建是戏剧大省。”张树平说,福建拥有的戏剧品种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河北。同时,福建也是获奖较多的戏剧创作省份,在福建举办艺术盛会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当然,这一条路走得有点曲折,从1992年开始,已经等待了19个春秋。今年,福建省艺术界终偿夙愿。

  中国歌剧研究会副秘书长孙砾表示,做一部歌剧非常不容易,“如果文化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准,没有人才,没有观众,做不了歌剧,而福建不仅做了首部原创歌剧《土楼》,还办了首届中国歌剧节,这等于是把中国的歌剧文化盛宴搬到了福州,它的象征意义非常巨大,说明福建的文化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头。”

  东道主:历时五载700万元打造《土楼》

  张树平介绍说,歌剧《土楼》筹备创作了五年,耗资700万元打造,是福建首部原创大型歌剧。“我们一开始,就是奔着精品去的。”

  孙砾在歌剧《土楼》中饰演男一号阿勇,“我演过40多部歌剧,全部都是国家级的剧院制作的,《土楼》是我第一次出演由非国字号的地方院团制作的歌剧。”

  《土楼》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土楼的动人故事,土匪绑架了云花的儿子石头和石柱,土楼族人纷纷相助,但只凑够一个人的赎金,云花决定放弃亲生骨肉石柱,赎回养子石头。族人们在冒险救石柱的过程中,石柱中了流弹,不幸身亡……一年后,石头的父亲阿水回到土楼,本想带走儿子,得知云花舍亲子救养子后,感动不已,决定让石头留下,但云花念及阿水和石头的骨肉情深,义无反顾地将含辛茹苦养大的石头还给阿水。

  该剧由国内最好的制作团队担任主创:曾拿下12个中国戏剧最高奖项文华奖的金牌老导演陈薪伊、作曲家莫凡、指挥家郑小瑛,加上国内最好的舞美张庆山、最好的灯光师宋史强;而在演员方面更有“华人第一男高音”之美称的莫华伦和当今最活跃的青年歌唱家之一孙砾的加盟。此外,近200名演员的演出阵容也展现了客家文化的全景图。

  歌剧节售票探索艺术市场

  “大剧院一年有240场演出。”张树平说,这些演出每一场的上座率都能达到80%以上,而且一等票总是在开售的一两天内迅速售罄。仅从这个数据上,张树平就不赞同福建是文化沙漠的这种说法,更不认为歌剧是曲高和寡的艺术形式。

  但可以肯定的是,福建的歌剧市场还处在培育观众群的阶段。张树平认为,本届歌剧节就是助推力的角色,能吸引更多人关注歌剧,喜欢歌剧。在歌剧节期间,主办方还拟将歌剧片段或折子戏等送入社区。而演出时的票价也根据演出团体和观众的需要适当地进行了控制,最低才50元,而最高也不过300元。

  表达了类似观点的还有福建省艺术研究院戏剧创作研究室主任周明老师。他认为,歌剧节的举办,能加深普通观众对歌剧这种艺术形式的理解和认识。而高雅艺术市场未来究竟能走多远,仍需要逐步的探索。本届歌剧节通过售票这一种形式,一定程度上正是对这个市场起到了检验的作用。

  同时,从剧本创作的角度而言,歌剧节也充当了助推力的角色。在他看来,外国歌剧和中国歌剧还有不同,外国歌剧以声乐为主,以音乐的起承转合带动剧情的发展。而到了中国,这种艺术形式必须照顾到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必须兼顾音乐和情节,但仍应侧重音乐。这就为中国的歌剧创作艺术者提出了一个难题:即既要尊重歌剧本身的形式,还应具有本土化的特点。

  例如福建的原创歌剧《土楼》,里面就包含了很多客家民歌的演唱手法。而歌剧节的举办,正好把众多精英演出团体聚集在一起交流、竞赛,这有利于相互学习,对今后的歌剧创作有着有益的影响。

  周明表示,中国歌剧包括创作、市场化本身都还处在探索的阶段,而这一条路还很漫长,需要逐步探索。

  中国歌剧研究会副秘书长孙砾:

  “歌剧节不是一锤子买卖”

  在福建大剧院建成之前,福州基本没有演出过歌剧,而中国歌剧研究会副秘书长孙砾2009年在福州演出歌剧《费加罗的婚礼》;2010年演出歌剧《茶花女》;2011年演出歌剧《土楼》,可以说是福建歌剧成长的见证者之一。

  孙砾说:“福州有很好的歌剧观众,在专业水准、观剧礼仪和文明方面已经越来越进步,但还不能靠演出票房来养活演出。”

  孙砾表示,福州歌剧观众群的扩大可以用这几年向他要票的人的变化来侧面反映,“2009年我在福州演出歌剧时,向我要票的还是音乐圈内的人;2010年已经有各行各业的人来要票了;今年很多不熟悉的人也来要票了。”要票的人太多,孙砾只好自己掏腰包,买了一万多块钱的票送给他们。

  今年8月,《土楼》在福州首演,门票被一抢而空,身为主创的孙砾想买几张票送给朋友却一张都买不到,“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印证了福建人对歌剧的喜爱。”

  对于自己投入很多心力的首届中国歌剧节,孙砾说:“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到剧院欣赏歌剧,这样观众就可以选择,当他听到好东西,他就会爱上歌剧。”孙砾认为,首届中国歌剧节在福建举办,对福建文化的推动是毋庸置疑的。

  歌剧节热热闹闹地正在举办,但孙砾说他不希望这是一锤子买卖,“我不想福建的歌剧在歌剧节期间繁荣,而歌剧节后就萧条了,而是希望以歌剧节为契机,让福建歌剧文化越来越繁荣。”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