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农村社会化养老迈出坚实一步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7 15:25 来源: 经济日报

  去年10月,湖北省洪湖市被列为全国“新农保”第二批试点地区,迄今已过一年。

  这项惠农政策在农村究竟落实得怎么样?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到底有多高?农民的养老问题多大程度上得到解决?这一政策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不完善的地方?进一步推广和突破的空间在何处?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来到洪湖市乌林镇周坊村。

  “养儿防老”观念向“社会养老”转变

  周坊村村容比较整洁,宽阔笔直的街道两边绿树成荫,这里也是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热情好客的村党支部书记张乾坤告诉记者,他们这个将近3000人的村,有75%的人都参加了“新农保”。

  根据规定,年满16周岁、不是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均可参加“新农保”。

  与日趋完善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最大不同在于,“新农保”是一个带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制度,它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政府提供的基础养老金,目前标准为每月不低于55元,由国家全包,不需要农民自己负担;另一部分是农民个人缴费为主体,政府和集体补助为补充的个人账户养老金。根据规定,“新农保”共设有年缴费100元至500元五个标准,农民可自主选择,缴纳的保费越多、年限越长,今后领取的养老金也就越高。

  但“新农保”又不是纯粹福利补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表示,“新农保”制度虽然是有普惠性的制度安排,但还是要广大农民积极参保、缴费来实现自己的老年生活保障。

  “国家出台这样的政策肯定对农民好。”张乾坤说,他们村有600多户人家,家有60岁以上老人的占60%以上。

  这些老人不用交一分钱就可以每月领到国家发放的55元养老金,“虽然钱不是很多,但让农民很踏实,感觉跟城里人的差距缩小了。”

  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老年人口已超过1亿,老龄化率达到15%。农村老年贫困发生率高出城市3倍以上,目前已经接近10%。加之在工业化、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的三重冲击下,传统家庭养老的保障功能正在弱化。

  60岁的张远航在村里从事稻谷加工生意,在他那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作坊里,一台崭新的稻谷加工机正隆隆作响,“这是我半年前刚花了1.45万元新置办的,每天加工的稻谷都在四五千斤以上。”靠着起早贪黑和肩背手扛,张远航一个月辛辛苦苦下来能有1000多元的收入。去年村里开始试点“新农保”,他本可以等到今年满60岁后一分钱不交就能领养老金了,但去年他和老伴一起补交了15年的保费。问他为啥这么积极、今后每月能多领多少钱时,老人憨憨地笑了,“我只知道多缴多得,具体的政策我也说不清。”

  在周坊村调研的3天,通过走街串户和深入田间地头,记者接触了各种类型的农民,特别走访了那些家里条件比较好但迟迟没有参保的人。感觉“新农保”政策在农村尽人皆知、广受拥护,有两个明显特点:

  一是农民参保率不低,但对政策通晓程度不高,尤其对“交多少与领多少”存在较大困惑。大部分参保农民选择“年缴纳100元”这一档次,这种情况在周坊村占80%以上。这一方面跟农民收入水平有关,同时也与村民对政策的一知半解有关。

  二是没有参保的基本上都是年轻人。他们一方面觉得养老还比较遥远,另一方面感觉政策的吸引力不大。家住周坊村五组、36岁的周家颖之前在外面开车攒了一些积蓄,也很有保险意识,早在6年前就给2岁的儿子上了商业保险,每年要交3000多元钱。在他看来,自己没有参加“新农保”,是感觉它的保障力度还不足。

  “55元养老金”折射出的保障力量

  采访中,村党支部书记张乾坤多次表示,与当年在农村推广“新农合”相比,如今推广“新农保”要顺利得多。因为参加“新农合”还要先交20元钱,而“新农保”规定,只要满60岁的老人,一分钱不用交就能领到国家发放的55元养老金,“这绝对是立竿见影的效果。”然而,也是这“55元养老金”,引发了农民不同的声音。

  “现在我们农村,一斤小菜就一块多钱,一斤猪肉17块钱。”周坊村村主任周文献直言,55元钱确实少了点儿。

  周坊村四组村民、52岁的张大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最高档次个人缴费额(年缴费500元)进行计算,500元×15年(需要缴满的年限)=7500元,加上各级政府补助30元×15年=450元,那么个人账户至少有7950元,另外还加上一年期的利息。这就意味着,缴满15年“新农保”后,个人账户金额能达到8000元左右。满60岁后,每年每月可以按时领到的养老金为8000元÷139(系数)+55元(基础养老金)=112.6元。

  张大晖坦言,“即使按照现在的物价水平,按照国家规定的最高缴费标准参保,年满60岁拿到的这笔养老金,也显然不足以维持一个老人正常的生活消费。”

  对此,原村党支部书记、78岁的周仁武说,“少,是肯定的,但这个政策的意义重大;多,也是肯定的,因为如果以55元为底线,以1亿农村老年人口计算,每年每人就是660元,1亿人一年就要支出660亿元。”

  这确实是一笔不小的财政支出。虽然每月55元的养老金,目前还不足以满足农民的养老需求,但是农民由“传统养老”向“社会化养老”的转变毕竟迈出了第一步。

  “其实大家不要只盯着这个55元钱。”洪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卢圣祥表示,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国家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等情况,适时调整全国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

  他特别强调,解决农民养老的问题并不是只靠这个“新农保”。“新农保”是给农民吃了一个定心丸,它是一个保底,是一个锅底,但是这锅里头还得有别的东西,那就是我们还要解决好家庭养老的问题、还要做好土地保障的问题、还要鼓励发展集体经济注入资金……把这些全部都加在一起的话,可以预见未来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会越来越好。

  寻找完善政策的有效路径

  对于绝大多数生活在偏远农村的农民来说,没有银行,也没有自助取款机,参保之后怎样才能领到自己的养老金?

  10月20日,在村民王华秀开办的农资超市里,农行洪湖支行个贷中心经理李月波给记者现场演示了他们的“快捷服务”:通过布放在这里的一部转账电话,参保的农户只需持一张“惠农社保卡”,就可以将自己账户中的养老金转账到超市商户的账户中,然后再由商户向成功转账的农户支付等额现金。前后过程只需要几分钟,参保农户就可以顺利拿到自己的养老金了。

  据了解,“新农保”试点初期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为数量庞大、居住分散的村民办理大量繁琐的审核登记等参保手续和缴费事宜。为此,湖北省社保部门通过竞标方式,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的网点优势,选定农行湖北省分行独家代理全省“新农保”的金融服务项目。截至目前,该行仅在前两批国定“新农保”试点县(市、区)农村地区就布放转账电话1万多部,覆盖了61%村组,使217万名农村老人在家门口就能领到自己的养老金。

  如果说“社(保)银(行)合作”解决了国家政策在农村落地的第一个难题,那么随着“新农保”在广大农村地区的逐步推广、随着8亿农民都纳入到这一惠农政策的范畴当中,当下组织发动农民的广泛参与,还仅仅是“新农保”工作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需要继续总结经验,稳步推进。

  “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农村人口频繁流动、农村居民身份复杂和居住分散的现实条件下,‘新农保’工作的推动既面临制度构建方面的问题,也面临相当大的管理和操作难题。”经过一年的摸爬滚打,洪湖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局局长戴百洋感慨万千。

  在几天的采访中,记者与县(洪湖市)、镇(乌林镇)、村(周坊村)三级社保部门的一线工作人员进行了密切接触,发现戴百洋总结的“五大难题”道出了“新农保”基层工作者的共同心声——

  第一,基层管理平台脆弱,难以支撑繁重的管理任务。这表现在人员编制缺位、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管理工具落后,又表现在管理人员业务能力、政策水平等方面的不适应。

  第二,“新农保”和其他制度的有效衔接。其中包括与“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的衔接。

  第三,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新农保”的运营与服务效率。具体而言,要进一步健全“新农保”在县、乡(镇)、村各级的经办服务网络,同时加强“新农保”的信息系统建设和金融服务网点建设,不断创新服务与管理模式。

  第四,尽快完善新农保基金管理办法。能否让参保农民得到更多实惠,基金保值增值刻不容缓。

  第五,寻找除政府财政补贴之外的多元筹资渠道。“新农保”基金应该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三部分构成,但当前“集体补助”几乎都处于缺位的状况。建议引入市场机制、发行农村福利彩票、发动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加入到资金筹集中来。

  对此,与“三农”工作打了多年交道的农业银行湖北省分行农户金融部副总经理胡学君认为,“新农保”政策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其发展和推进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风物长宜放眼量”,改革需要有长远眼光,尤其对于“新农保”试点中出现的新问题,应该以一种更加宽容的态度去看待它,群策群力,共同想方设法去解决。

  一项最新数据表明,“新农保”正惠及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截至今年上半年,“新农保”国家试点地区共有1.42亿人参保,3713万人领取养老金。加上各地自行开展的“新农保”试点,这一惠农政策已覆盖近两亿人。

  虽然当前保障水平仍显不足,虽然距离“全覆盖”尚需时日,但值得欣慰的是,“老有所养”的“新农保”制度已迈出了历史性一步。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