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旅游,将休闲融入生活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8 04:55 来源: 经济日报西湖、千岛湖、东钱湖、青海湖、沙湖……国内这些著名的湖泊已经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各地旅游业发展的独特资源。
我国是湖泊资源大国,现有2万多个湖泊,总面积达到91000余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0.95%。近几年,湖泊旅游正从以观光旅游为主逐步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型升级。随着以各种水上运动、休闲垂钓、游艇巡游、餐饮美食和湖滨度假为特点的湖泊休闲开发,为湖泊旅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湖泊休闲产业如何更好地满足公众休闲度假的需求,在日前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湖泊休闲节湖泊休闲论坛上,25位来自海内外知名湖泊的代表及旅游休闲专家围绕湖泊休闲产品开发展开深入交流和探讨。
湖泊开发迎来黄金期
现在,人们把追求高品质的生活作为时尚的现代生活方式,旅游休闲也就成为了一种刚性需求。而湖泊休闲正好能满足人们“慢生活、深呼吸、发发呆”的健康休闲方式。宁波市旅游局副局长陈民宪认为,在所有的休闲中,湖泊休闲更能体现“静”的神韵,宁静以致远,也更能安抚现代人内心的浮躁。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研究室主任刘锋看来,开门七件事演变成了“八件”:柴米油盐酱醋茶,再加上休闲旅游。刘锋说,目前,湖泊旅游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和专项旅游升级,自驾车、新婚、银发专项旅游市场也在蓬勃发展,这为湖泊旅游转型升级带来强大的动力。
浙江省旅游局副局长许澎认为,湖泊产品有三个层面:一是湖心区,水上运动、体育活动项目;二是湖岸区,沿线的配套基础设施、景观、度假区酒店建设;三是辐射区,以湖区为依托的整个大区块旅游功能项目的完善。目前,湖泊休闲产业面临转型升级,产品面临结构调整。以观光游览为基础包括水上运动、休闲垂钓、餐饮美食、湖滨度假等等为代表的湖泊旅游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发展湖泊旅游迎来了黄金机遇期。
率先提出“湖泊休闲”理念的宁波市东钱湖把开发湖泊休闲产品,培育湖泊休闲产业作为旅游发展的主线。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副主任张旦说:“步行、骑行、舟行、车行,我们为中外游客提供了四大湖泊休闲游的出行选择,让游客充分体验乐活自在之旅、雅适享趣之旅、低碳慢生活之旅。”
环境保护要放第一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公众生态环保意识的增强,湖泊休闲产业和湖泊生态保护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许澎说,湖泊旅游开发要遵循环境保护优先的原则,选择产品首先要想这个项目对环境是否有影响,对水体是否会造成污染,如果要开发的项目不利于湖泊周边和水域环境的保护,我们宁可不做,这是保持湖泊具有生命力的先决条件。应该在完善法制建设的前提下保证湖区开发的有序、合理、科学。各湖区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一定要因地制宜。比如开发游艇项目。外国的湖不少是冰川湖,水很深,适合发展游艇。像瑞士日内瓦湖,水很深,水体面积有483平方公里,水深114米,这在我国的湖泊中是没有的。这种湖泊的自净能力较强,适合上游艇项目。但国内的许多湖泊都不适合,比如西湖、太湖等,因为游艇对水体污染很大,而这些湖泊水较浅,自净能力较差,生态系统脆弱。
在泸沽湖管委会工作的摩梭姑娘郭库木说:“泸沽湖的旅游开发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靠猪槽船运客,以木楞房迎人,形成了著名的湖上三绝:‘湖上之船、湖上之人、湖上之歌’,即猪槽船、美丽的摩梭姑娘、动人的歌声。泸沽湖是一类水质,为了保护环境,湖上只有木船,没有任何机械化的船只。”
“最美的地方让更多人享受。”宁波东钱湖管委会主任史济权说,“我们制定《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条例》,明确把沿湖岸线50米划作红线,严禁房地产项目的介入。东钱湖很多项目上马前,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市场行情和游客人数,而是这一片水域的环境承载量。”
深入挖掘湖泊文化内涵
地域的历史遗存和风土人情是体现民族生活方式的文化,文化内涵的挖掘,文化资源的开发对保证湖泊资源产品的品质至关重要。
西湖美景被世人称道,正是因为西湖实现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西湖水域管理处副主任朱永清说:“为了让西湖‘再活2000年’,杭州制定了《杭州市历史文化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加强西湖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2010年6月24日在巴黎2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西湖申遗成功以后,杭州市委、市政府承诺‘六不’:还湖于民不改变,门票不涨价,博物馆不收费,土地不出让,文物不破坏,公共资源不占用,努力让西湖再活一个2000年。”
宁夏沙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华说,沙湖借大漠与湖泊相结合的天然优势进行开发,不仅拥有着西北大漠的粗犷豪放,也拥有着江南水乡的婉约与秀美。这样的结合,让游客能够更多地去感受一种文化共性与个性的融合。
许澎认为,资源条件禀赋优越的地区,要与历史文化遗存、农林渔业、运动健康产业、会展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互动开发格局,以构建和提升湖泊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