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之三的警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9 05:10 来源: 经济日报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不久前公布,一个数字引起了大量争论——中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27%,而美国公民的这一比例为28%。有人因此惊讶: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难道比发达国家落后20年吗?
如何解读这一数字?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何薇说,数据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采用的评判标准不同。我国对公民科学素养的正式调查从1992年开始,迄今已近20年。20年前我国开始公民科学素质的相关调查时,采用的是美国当时相对严格的标准,评价的其实是具备高级别科学素养的人口比例,后来这个标准美国已经不关注了。但我们为了作纵向对比研究,在根据我国国情不断丰富更新调查问卷的同时,一直将此标准沿用下来。因此,若用现在美国通行的标准评判,美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28%,我国的比例大致在22%左右。
从3.27%到22%,比例的提升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高枕无忧。仔细分析这次中国科学素养调查中的各项指标,可以发现很多亟待提高的地方。
比如,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但随着离开学校时间的增长,其分值又会下降。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我们不重视对科学本质的教育,在中小学阶段的教育中,教师由于升学压力,没把时间、精力放在对科学过程探究的挖掘上。而对科学过程的探究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提升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使他们在毕业之后依旧关心科技进展;二是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让他们在毕业之后有能力主动获取新的科学知识,并有能力通过分析知识来源等方法,来判断新获取的科学知识是否可靠。
又如,我国公民在高中阶段即已文理分科,一些人即使受过高等教育,也会出现缺乏科学常识的问题。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美国要求所有大学生都学习科学课,大学阶段不分专业对所有学生进行基本的社会科学和基础科学的通识教育。这种制度对于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好处,10年20年后就会非常明显。
除了学校教育,在面对社会公众的科普工作方面,我们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美欧等发达国家有将科研工作与科普工作结合的制度:每个科研项目中必包含科普任务,以便将最新的科研发现与创新成果及时向公众发布;在国家科技计划中设立专项科普任务,有专门资金投入,并建立科普工作绩效评估体系等。
相对而言,我国的科技资源科普化尚显不足,公众难以及时了解最新成果。2001年到2010年,全国登记在册的科研成果有3万多项,大多并不为公众所知。国家科技计划体系中缺少科普任务,也缺少相应的科普绩效评价机制,以致科研人员参与科普的热情不足,中青年科学家参与科普的比例尤低。科研经费逐年增加,科普经费却基本维持不变。国家重大科技计划中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含有科普专项经费。
提升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前提。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与更大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