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纯天然的概念 不宜用法律界定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0 02:24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周飙

   近年来,一股围绕着绿色、自然、有机等等概念而汇聚涌动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潮流,正在迅速蔓延,在许多地方它已经在主导着社会风尚,尽管在实践上未必被广泛遵循,但在观念上却已成为主流:大规模制造、复杂深度加工、矿物与合成原料的广泛使用等等与现代工业联系在一起的元素,被认为是过时和粗鄙的,尽管出于便利和成本的考虑仍不得不使用,而简约、自然和返璞才是高雅而时尚的,在能够负担的限度内总是值得追求的。

   实际上,作为对现代工业和城市文明的一种反应,类似的价值和生活方式潮流已经有过好几波,它几乎成为孪生兄弟,伴随着每一轮技术和产业革新浪潮;原因不外乎,每当产业革新大幅提升了大众的消费水平,那些高尚阶层就不得不为自己构造新型生活方式来拉开他们与庸众的距离,至于他们所宣称的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不过是件完全经不起推敲的伪装。

   如同以往,消费品制造商对这些潮流变动的反应并不迟钝,即便他们造不出严格意义上的天然有机产品,至少可以附和这些概念,利用这些标签,毕竟时尚总是在瀑布式地向下渗透,大众负担不起纯正版有机生活,但不太纯的版本仍是有吸引力的,可是这样一来,真正的有机人士就该着急了:假如他们精心构建的生活方式如此容易模仿,身份藩篱岂不很快要被冲垮?

   近几个月美国发生了多起涉及“纯天然”标签的诉讼,一些商家被指控滥用该标签,蓄意欺骗消费者;当然,原则上,商家在包装和广告上使用某个词汇来描绘其产品时,应该预见到它在消费者心里所唤起的联想和由此形成的期待,并确保他的产品能够符合这些期待,但这并不意味着商家需要迁就每个消费者的特定预期,因为每个词汇带给不同人的预期是不同的,而对于那些语义模糊的词汇,理解的一致性程度可能很低,低到无法用它来对民事行为进行法律规范,这样的词汇便不能进入司法程序。

   诚然,法律会间或引入一些新词汇,其中有些原本也是暧昧不明的,而随着一个个案件的抗辩和审理过程,这些概念被越来越精确地阐释和界定,其间或许会求助于某些权威阐释者,最终在法律中得以确立;可是法律在这么做时是需要考虑成本收益的,将一个语义模糊的概念确立为法律概念的过程,以及执行由此而确立的规范,都需要消耗大量司法资源和诉讼当事人的时间与精力,这些成本由纳税人和整个社会负担,假如这个概念所涉及的利益并不是社会普遍关切的,那就未必值得了。

   有些概念,比如有毒、致癌、抗菌,由于涉及到身体健康等基本需求,可以安全地假定是受到普遍关切的,但是像“纯天然”这样仅仅用来标识特定价值观或生活方式的符号性概念,动用代价高昂的司法资源去为它界定司法上可用的精确含义,就未免显得过于小题大做了。其实,相比之下,“有机”就好多了,虽然也是老词汇,但关于什么算“有机”的规范倒是早已形成了。原则上,基于私人制度演进的解决方案总是首选的,因为它的成本由其关切者自行负担,法律只有在已被证明是普遍的关切无法通过私人制度得到响应时,才需要介入。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