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范文仲:推动资产处置工具创新 提供加权资产新渠道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1 12:14 来源: 中国经济网

  

  

范文仲:推动资产处置工具创新提供加权资产新渠道

  中国银监会国际部主任 范文仲(中国经济网记者朱丹 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11日讯 第七届中国证券市场年会(CMAC)今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本届年会的主题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银监会国际部主任范文仲发表讲话。

  以下为文字实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第七届中国证券市场的年会,应主办方机会借此机会就国际资本监管改革以及中国银行(行情,资讯)业的发展谈一些个人理解。前一阶段我也参与了一些国际金融改革相关的研究工作,下面从一个研究人员的角度跟各位介绍一些情况。国际金融改革的重点领域和最新进展,众所周知金融危机暴露了国际金融体系在微观、中观、宏观层面存在着缺陷,微观层面看危机之时欧美经济稳健性不足,资本的数量和质量均不足以吸收损失,金融体系的微观基础十分薄弱,从中观层面看国际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会计准则存在重大隐患,从宏观层面看系统风险不断累计,影子银行无人监管,监管之间没有协调机制。应对危机的抵御力非常薄弱,这些弊病在这次危机当中曝露无疑。2011年10月1日20国首脑峰会以来,从应对系统风险目标,增强单家金融机构的微观层面同步推进国际金融监管,目前取得一系列的重要进展。20国集团取代了八国集团会议,成为国际金融治理的最重要的平台之一。2009年金融稳定论坛成员扩大到所有20国集团成员国,更名为金融稳定理事会,统筹协调国际金融监管标准制订。2009年4月和5月巴塞尔银行委员会两次扩员,目前由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和银行监管当局的高级官员七个高级代表组成,09年初中国作为金融稳定理事会加入这两个组织,全方位参与国际金融改革的过程,银监会参加了FCB和巴塞尔委员会下属20国工作组,为国际银行监管工作做出重要贡献。

  其次,国际金融改革的重要成果,第三版巴塞尔协议在2010年12月正式发布实施,进一步强化了银行资本和流动性监管的要求。在资本监管方面第三版巴塞尔协议主要的改革内容包括提高监管资本的吸收损失能力,扩大资本覆盖风险的范围以及提高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首次引入杠杆率等监管标准。流动性监管方面,引入全球统一的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融资比例这两个指标,这两个指标分别从短期和长期起来衡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状况。除了加强资本流动性监管之外,在很多领域目前FCB和巴塞尔委员会和其它金融组织全方位推进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强化了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薪酬机制方面的监管,近期巴塞尔委员会和金融稳定理事会完善了稳定性银行的评估方法,从五个方面的指标对单家银行对全球银行体系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估,确定了重要性银行的初步名单,这个名单在上周末已经由20国会议之后对外进行公布。09年起金融稳定理事会发布了一系列薪酬制度原则等,对成员国进行两轮薪酬机制委员会名单的评估。在中观市场的建设方面,新的国际标准加强对场外衍生品的监管,推动场外衍生品标准化,提高产品交易的透明度。降低对外部评级机构的,限制监管制度和实践中机械的运用外部评级的做法。改革话语规则,目前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代表欧洲的会计准则和美国的会计准则理事会建立一套统一高质量的国际会计标准,实现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一致性。宏观层面目前一方面国际加强了对影子银行的监管,2011年金融稳定理事会明确对影子银行的定义,明确监测方法以及相应的兼管措施,提出对影子银行初步的监管建议。另一方面国际啊上加强对跨境监管的机构之间的合作要求,要求金融机构母国和东道国之间加强跨境金融机构合作和信息共享的机制。2010年10月3号到4号20国峰会在美国加纳召开,决心履行在08年11月华盛顿峰会做出的承诺,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特别确保银行场外衍生交易、薪酬机制、信用评级机构受到适当和必要的监管,并加强实施过程中的监督和评估。加纳峰会领导人的共同宣言其中很大的篇幅是关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在加纳会议的联合宣言中20国领导人呼吁所有成员国履行承诺,自2011年底全面一致实施巴塞尔2风险维稳的框架和巴塞尔2.5有关交易业务和资产证券化等要求。自2013年开始并于2019年初全面实施巴塞尔3资本和流动性的标准,这是国际上最新的关于银行的监管标准。中国是20国集团的重要成员,现在不仅是国际监管标准的追随者,更是国际新规则制订的参与者。因此贯彻执行新的国际标准已经成为我们一项重要工作。

  今天发言的第二个方面,简单谈一下中国实施国际新监管标准的初步设想。10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银行新监管标准的出台,根据国内银行业的实际,监管部门着手统筹安排新监管标准的规范化工作,构建符合中国国情适度前瞻与国际接轨的审慎银行监管框架,在此框架下建立我国银行业监管体制,稳步推进国内银行业实施国际新标准。第一个原则与国情相结合,新的监管标准是大家共同妥协的结果,我们不能够完全照搬国际上的经验和模式,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因地制宜,一是科学的原则二是结合国内的政策重新确定各类资产的信用风险,体现审慎监管的内在要求,又兼顾国内银行的风险特征,三是根据国内银行的现实基础合理确定新标准实施的过渡期安排。新标准兼顾审慎性与操作性的统一,一方面较为审慎加强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相关部门根据中国银行业的现实情况努力使新的标准更具有操作性,确保新老标准的平稳过渡。经过与业界反复的沟通和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与企业界和其它部门来沟通,目前一些初步的考量对原始方案进行反复认真细致的调整,从一定程度上说现在这样一个标准的方案与业界通力合作充分沟通达成共识的结果。新的监管标准目前与国际上基本一致,确保国际的可比性,也满足了国际新监管标准的实施要求,同时也保证了中国的金融机构在参与国际竞争时能够与国际金融机构有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第三点,监管标准注意考虑了统一性和分类指导结合。中国银行业机构体系非常庞大,这些金融机构无论在资产、规模、国际化程度、风险管理能力方面都存在非常大的差异,新的监管标准在坚持资本核心要求的统一性的同时对不同类型的银行设定不同的过渡期。对某些资产负债结构特殊的金融机构还进行专门的考虑。前一段时间大家看到五月份监管部门颁布了一个对外公开发布实施标准的指导意见,目前这些意见大家的反馈意见进行了认真吸取。

  第三,简单介绍一下国际金融监管环境的改变对中国银行业深远的意义。总体来讲,实施国际新的监管标准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比较平稳,短期上压力不大。一方面原因是因为中国银行业的技术比较好,经过八年的改革开放,现在中国银行业的总体实力与03年相比大大增强,不可同日而语。截止到今年6月末国内银行全部达到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12.2%,核心的资本充足率已经高达9.92%,在满足最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之下仍存在很大空间,这个和发达国家的银行金融机构是不一样的。与其他欧美的金融机构相比,国内银行的运行模式比较传统谨慎,所以资本的构成比较简单,这就使得在新的框架国际监管环境变化对于国内银行的影响明显小于西方银行。目前实际上大部分机构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新的标准要求。第二,在未来我国银行业机构的融资渠道和风险加权资产管理模式还将不断创新。今后还将加强机构之间的合作,刚才很多领导已经提出要稳步推动债券市场发展。在这方面将对银行发行债务类新型资本空间创造有利环境,同时做好风险防范的前提下审慎推动资产处置工具的创新,为商业银行调整风险加权资产的规模和结构提供新的渠道。一方面压力不大,另一方面未来还会有新型更多类型的工具来满足这些要求。从长远来讲,我们都还有一个审慎平衡的安排。从长期来看,新的监管制度将有效推动中国银行业和经济转型,例如在新的起权重的体系下已经下调了对微型和小型企业债务风险的权重,这样减少了小型企业贷款的资本占用成本,从而为商业银行支持微小企业信贷提供了切实的政策支持,有助于引导商业银行加快金融战略调整,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新的国际规则在巴塞尔2的框架下允许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采取内部评级法,鼓励商业银行加强数据搜集,建立起更为精细化有针对性动态的内部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提高资本要求的风险敏感度,并使资本约束的理念落实到银行发展战略与业务规划、资本配置等绩效考核中,很多银行在实施新的方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资本。真正将监管当局的外部约束转化为银行审慎经营的内部机制,建立银行业长期稳健运行的微观基础。此外,借鉴新的国际标准完善我国的监管制度实现国内与国际标准的接轨,也为国内符合条件的银行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创造有利条件,新的标准将有助于我国银行业更好走出去,在海外上市发展的同时加强核心竞争力,抵御各种外部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的冲击。

  最后强调一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并未完全消退,在下一阶段国际金融市场不确定性还有可能上升,八年来中国的银行业之所以能够取得稳健发展这样一个成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能够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如果我们在中国银行业蓬勃发展的今天能够始终保持对风险的清醒认识,做好应对未来挑战的资本和制度安排,我相信我们就一定能迎来中国银行业更为辉煌灿烂的明天。

  今天时间所限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中国经济网金融证券频道】(地址:http://finance.ce.cn/)

  (责任编辑:马欣)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