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国银行业“出海”提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2 03:55 来源: 中国经营报

  作者: 梁宵 | 来源: 中国经营报

  编者的话/ “现金为王”的市场规则里,中国银行业充裕的现金和外汇资产,竞争力大为提升。日前,国际政经界的大佬们来华斡旋,呼吁中国银行业“走出去”。然而亚洲金融危机记忆犹新,也为国内银行“走出去”敲响了警钟。现在是走出去的好时机吗?中国银行业该如何迎接海外投资时代的到来?8~9日,业界人士在“国际金融论坛2011年全球年会”上,纷纷献计献策。

  深陷欧债危机而申请破产保护的曼氏资产或成为中资银行的海外猎物?尽管此消息尚无官方证实,显而易见的却是中资银行的国际版图正在逆势而起。

  “加上目前等待监管机构最终审批项目,工商银行的海外机构将可以覆盖40个左右的国家和地区。”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透露。另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近期某国有银行已在对欧洲一些银行资产进行并购考察。

  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外汇储备、社保基金以及金融机构的对外投资范围都将会继续扩大。”

  势在必行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国银行海外拓展的紧迫性也与日俱增。

  “如果银行自身没有实现国际化,没有国际化程度较高的金融服务和管理手段,不仅不可能有效地服务海外客户,也会丧失大量日益国际化的本土客户。”杨凯生表示,加快跨国银行建设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适应经济金融全球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

  这已经成为各家银行的共识。据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5家大型商业银行在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共设有89家一级境外营业性机构,收购(或)参股10家境外机构;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境外设立5家分行、5家代表处;2家城市商业银行在境外设立2家代表处。

  但是与中国的“贸易大国”相比,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当前中国还只能算作“金融小国”。

  中国银行副行长岳毅也认为中国银行全球化的步伐与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够吻合,投资金额和扩张速度都相对不足。尽管目前中国银行海外资产已经占据中国银行业整体海外资产的80%,但是岳毅认为资产占比和利润贡献与国际银行相比具有很大的差距。而今年年初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曾表示,该行正在寻求并购海外银行,但尚未确定具体目标。

  金融危机以及接踵而至的欧债危机或许给中资银行的并购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2011年美国破产银行总数已达近90家;而欧债危机爆发之后,欧洲多家银行面临评级下调,甚至破产分拆的困局。

  工商银行已经展开行动,据其年报显示,金融危机后,该行已经在美国、阿根廷、亚太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资产收购。

  “出海”风险

  然而,好机会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好时机。有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指出,现在欧债危机的影响程度不甚明朗,深陷其中的金融机构到底有多少有毒资产和负债尚难认定,海外并购不能贸然推进;如果被并购方为大型机构更是如此,除非有国家主权做担保,否则任何一家银行都难以承受如此大的风险,“弄不好自己也被拖下水”。

  但是,是不是更少开放就能避免风险?戴相龙认为,面对国际危机,仍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而另一方面,沿袭固有发展模式,依赖单一存贷利差来获取利润的中资银行如何适应国际金融的“游戏规则”也是待解的难题。“综合服务差,盈利还是依赖中国央行给予较大的存贷利差。”戴相龙指出在这样的惯有模式之下,中国银行业是缺乏国际竞争力的。

  对于中资银行的国际化,一些投资机构也表示出了质疑:工行在过去五年内花费95亿美元收购根本没有任何市场份额的银行,却只带来3.5%的利润增长,被一些证券公司指责为“资本浪费”。

  “到目前为止工商银行海外机构的资产、利润在全行的总资产、总利润占比只有5%的份额。”杨凯生表示,工商银行国际化发展的程度仍然是有限的。

  不过在杨凯生看来,国际化战略是一个长期经营的过程,最终是要构建全球金融服务链。因此,“在海外并购中会综合考虑各境外机构的地缘优势、牌照范围和资源。”

  “中资银行不能为‘走出去’而走出去,仅仅满足于境外设立机构,以及业务规模单纯扩大,而是要通过‘走出去’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在客户营销、网络布局、品牌建设等方面实现协同,提高竞争能力。”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强调。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