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直面农村“空心化”之忧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2 05:55 来源: 经济日报

  前段时间回了一趟浙江农村老家,发现记忆中的村庄已经变了模样。

  这个山村原本有将近300户人家、人口上千,因为村里有一所“完小”,邻近村庄的孩子都来上学,自然成为当地的“中心”,人气很旺。学校还承担着“村邮局”的功能,邮递员把村民的信件、包裹等送到学校,由老师委托学生送到各家各户。村里的“赤脚医生”经过培训,在政策支持下办了村卫生室,村民有个急病不管白天黑夜他都能出诊。可以说,山村虽然偏僻,公共服务的功能却比较齐全。

  然而,这次回去却发现,虽然很多房子翻新了,却多是院门紧闭,没了人气。走在村里不要说鸡犬相闻,就连想要碰见一个青壮年都很难。乡亲们告诉我,青壮年都进城打工或者做生意了,很多人家甚至已经举家搬走,现在长年住在村里的大部分是老年人,50岁以下的男劳力寥寥可数。几年前,小学撤并,孩子们都到镇里的中心小学上学了。“赤脚医生”的卫生室还在,却几乎没什么人来,倒是兼起了“村邮局”的功能。

  这是一个发达地区的偏远小山村,却也是当前很多农村地区的缩影——急剧的城市化进程,正在让农村面临“空心化”。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城打工,种地基本靠老年人勉强维持,土地撂荒现象局部增多;农村学校大量撤并到乡镇,偏远山村的孩子们不得不从小离家住校,一些有条件的家长到学校附近租房陪读,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空心化”趋势。

  事实上,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一定程度上的“空心化”是不可避免的。从微观层面看,农村“空心化”未必全是坏事,至少对我的那些老乡而言,从山村走出去,生活就有了奔头,经过一段时间的奋斗,他们在附近的小城镇一般都能过上比村里更好的生活,也能慢慢在城镇里扎下根来。当然,更多的欠发达地区的农民未必有这么幸运,他们可能背井离乡,在城市打工多年,也仅够回家盖一间像样一点的房子,改善一下窘迫的生活。

  在宏观层面上看,农村“空心化”却是一种值得高度重视的趋势。面对这种现象,一些专家担心“未来谁来耕作土地”,也有专家慨叹“乡土中国”正在慢慢消失,更多的专家呼吁各界关注与农村“空心化”并存的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等带来的社会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农村“空心化”现象还可能进一步带来深层次问题。

  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在家里能挣着钱,谁愿意出门啊!”村里一位乡亲质朴的话语,也许道出了问题的实质:城市化的进程,不能只是各种生产要素往城市集中的过程,只有资本等要素愿意往乡村流动了,农村“空心化”的趋势才能得到遏止。

  其实,换个角度来看,农村“空心化”也带来了农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契机。

  比如,一些地区通过山区移民等政策扶持,引导山区农民到集镇集中居住,原来的村落得以比较完整地保留,引导社会资本对这些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发展旅游休闲等产业,未尝不是一条新路径。

  又比如,一些地区局部撂荒现象增多,加上许多农村“80后”、“90后”已经不怎么干农活,这为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创造了更好的条件。规模经营不仅是农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前提,也是解决“未来谁来耕作土地”的重要途径。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村的“空心化”一定程度上在所难免。关键在于,城镇化不是要农村“消失”,而是要让农村变得更加现代化。这才是解决农村“空心化”的长远之道。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