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文学在文化建设中应该发挥独特作用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3 04:35 来源: 经济日报

  在文化建设中,文学应当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在新媒体时代,文学如何才能增强吸引力?最近,雷达、王树增、叶梅等著名作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了自己的想法。

  著名文学评论家、作家雷达说,近5年来,中国文学的生态与格局,创作的规模与成果,以及作家队伍的构成,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比如,中国文学的生产和消费,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就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期。广大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坚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创作出了大批优秀作品,其中相当一批作品受到公众的喜爱。

  雷达说,作家的队伍也有很大变化,“80后”和“90后”的青春作家不断涌现,他们的作品显示出非常突出的才情。另外,还出现了一批网络作家和业余作家,他们的作品有常规写作里看不到的新鲜东西,也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

  雷达认为,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中,文学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当今社会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数字化时代、图像化时代,文学的存在空间受到严重挤压。但文学是永远不会消亡的,因为它是语言的艺术,任何时候人们都需要从文学中汲取营养。不过,文学在今天要想吸引人,就需要创新,要有更强的原创力和现实感。在某些领域里,目前创作是落后于生活的,比如对于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我们的文学就表现得不是特别有力量。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要有现实感,要和人民的切身利害及需要联系起来,如果文学同人民群众的生存、生活、心情一点关系都没有的话,群众是不愿意看的。文学创作一定要与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保持一致性。作品要有原创力,只能到社会生活的深处去汲取,创新只能通过创造性地转化传统来实现。

  军旅作家王树增从历史题材文学作品的写作方面讲述了文学的魅力。他说,文学是人学,这就是文学性的历史记述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从民族繁衍生息的角度讲,历史题材的写作是一种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再认知,可以为当代读者提供一种精神家园般的归属感,这个归属感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讲,都是生活的必需。从精神传承的角度讲,历史题材的写作也是对民族未来的一种憧憬,它能为我们注入创造更充实更美好生活的勇气和自信,古往今来,勇气和自信恰是创造未来的必要前提。

  近5年来,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也得到了蓬勃发展。《民族文学》杂志主编叶梅介绍说,55个少数民族都拥有了自己的作家,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中国作协会员目前有9000多人,其中有1092名少数民族作家。这1092名少数民族作家代表着55个少数民族在文化上的不断丰富和崛起。少数民族作家的艺术成果和文学创作题材多样,风格各异,记载了不同民族在时代剧变中的心路历程,也可以说为中华民族文化、为世界文化增添了斑斓的色彩。少数民族母语文学正在继承中发展,其题材之多样、主题之深刻、表达形式之丰富,在少数民族母语写作中都是前所未有的。少数民族文学的广泛存在和繁荣发展,扩大了中国文学影响力,对于保持中国文化与文学的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分享更多
字体:

上一篇:加氢裂化技术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