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焦点的中国思维:"四点希望"与"四项主张"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4 16:42 来源: 中国经济网
11月实属“会议之月”,二十国集团会议(G20)、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东亚会议(EAS)三台大戏接连上演。
首先登场的G20会议不料被欧债危机与希腊“公投”“搅局”,希腊总理抢走东道主法国总统萨科齐的风头,会议成效有限;欧债危机愈演愈烈,世人遂将目光与对世界经济复苏的希望转向亚太地区,加之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其家乡高调“做东”,紧随其后的APEC会议因而备受瞩目。
应奥巴马邀请,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于11月10日下午乘专机离开北京,出席在美国夏威夷举行的APEC第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胡锦涛主席将就世界和亚太经济形势阐述中方立场主张,呼吁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并就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绿色增长、经济结构改革和规制合作等发表看法。
此次会议时机特殊、背景复杂、耐人寻味。一是正赶上世界经济复苏曲折脆弱,欧美两大经济体尽染“沉疴”,但亚太尤其是东亚新兴经济体表现依然不俗,IMF预计亚洲经济今明两年分别增长6.3%与6.7%,中国更是继续领跑、增速高达9.5%与9%,亚太成为世界经济危局中难得的亮点。而美国经济低迷,仍在拖世界经济与亚太经济的后腿。
二是世界地缘战略重心东移加快,亚太成为吸引各方纷至沓来、竞相角逐的“磁场”,“磁吸效应”更加显著,APEC“行情”也随之水涨船高。特别是,美国反复宣示“重返亚太”,一再表白追求“美国的太平洋世纪”。美国国务院“二把手”伯恩斯近日声称,全世界的“经济和战略重心”正在向亚太地区转移,美国希望在东西两半球之间建立起更多的纽带,亚洲的崛起正在重划地缘战略的版图,美国必须发挥领导作用。
与上述两大背景紧密相关,此次会议之所以特殊还在于以下两个因素:
其一,发达经济体债务危机开始连累亚太新兴经济体,致使其增速下滑,并面临发达国家更大的保护主义压力。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PECC)报告指,美国经济萎靡不振、欧债危机及能源安全是亚太区经济增长所面对的最大风险,亚太区经济增长预期已降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会议此时召开,有助于区内经济体携手合作,通过加快区域一体化共同抵御欧美经济萧条的冲击。
其二,美国对此次会议“大做文章”。美国急于推动“高标准”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企图另起炉灶、构筑由其主导的亚太自由贸易网络。美国对此次会议期待过高、操之过急,难免欲速不达。而会后奥巴马总统还将展开“亚太巡游”,出访东南亚、首次参加东亚会议、出席美国-东盟会议,编织所谓“亚太合作网络”。美国表面上声称“不是遏制亚太正在崛起的国家,而是发挥主导作用,建设有益于全体人民的全球合作网络。”实则推行“安全+经济”的美国亚太新战略,推销TPP,热衷于对东亚海洋事务出谋划策。
作为快速成长的亚太地区大国,中国希望此次会议能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注入活力、增加信心,中方为此分别提出了“四点希望”与“四项主张”。
“四点希望”包括:一是落实《APEC领导人增长战略》,推动各成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力争尽早实现亚太经济平衡、包容、可持续、创新、安全增长;二是加强经济结构改革和规制合作,推动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贸易投资发展的政策环境;三是呼吁各成员切实履行承诺,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推动建立均衡、普惠、共赢的多边贸易体制;四是加强经济技术合作,提升各成员特别是发展中成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
“四项主张”尤其具有针对性,第一,就推动多哈回合谈判、抵制保护主义发出强有力的声音;第二,在开放共赢基础上开展“下一代”贸易投资问题合作。强调传统贸易是基础和条件,主张创新政策合作要充分体现差异性,不能以限制经济体的发展能力和政策空间为代价,应取消歧视性的高技术产品贸易体系;第三,在共同发展基础上稳步推进“绿色增长”领域的合作。应承认各经济体发展绿色增长的水平千差万别,环境产品和服务自由化应实事求是、稳步推进,要与WTO相关谈判相衔接;第四,在循序渐进基础上加强新兴产业规制和标准合作。
纵观中方观点,不仅展现了中国建设性、负责任、顾大局的风范,而且有的放矢、切实可行。中国坚持促进亚太经济合作应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相互包容、抛弃“冷战思维”,强调“四要四不要”: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对话不要施压、要平等不要主导。
此次会议的一大“看点”将是中美元首“胡奥会”,中美如何在亚太“和平、平和、竞合、和谐”共处,备受世人瞩目。而在10月底美国副国务卿伯恩斯访华期间,中美已就11月的三大会议提前“对表”、协调彼此立场。伯恩斯此行“强调了美中两国的共同努力对于加强亚洲安全、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双方一致认为“两国努力保持积极的双边关系,同时探讨能够建设战略互信并避免误会与误解的途径,具有重要意义”。(陈向阳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所副所长)
(责任编辑:杨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