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防控转向社区 预防花费仅是治疗费用的十分之一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5 03:21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刘涌
国家卫生部部长陈竺11月13日在第五届中日韩卫生部长会议上表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慢性病已经成为卫生界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慢病造成的死亡率已经达到85%以上,而且用于慢病治疗的费用也达到卫生支出的68%左右。
长期以来,我国的慢性病主要以医院层面的治疗为主,这也是导致费用支付高、医保资金压力大的主要原因。
“按照国际上通行的测算,慢病预防消耗的费用大致相当于治疗花费的十分之一,”北医三院医保办主任胡牧告诉记者,“所以现在要努力把慢病防控的中心转向社区。”
加强社区在慢性病防控的作用,也是新医改“强基层”的题中之义。而这一转变的实现,则需要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中推进门诊统筹和按人头付费,将患者引导向社区。
重心转向社区
中国的慢性病防控已进入了非常重要的时期。
目前,《中国重大慢病性病预防控制规划(2011-2015年)(征求意见稿)》正在相关部委的讨论中。
“比以往有很大的进步的是,讨论中的规划确定了明确的防控目标,而且还提出了要建立多部门参与防控的机制。”一位参与规划讨论的学者告诉记者。
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梁晓峰日前指出,目前是开展慢病防控工作的良好时机,国家将争取将慢病防控规划通过多部委联合发文。
针对慢性病的防控重心而言,长期以来,我国针对慢性病主要采取的措施是以医院的治疗为主。但这种模式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慢性病的特点是周期长,而且就医的频次高。病人需要多次到医院就诊、买药,这大大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负担,”胡牧说,“所以现在各方面一直想努力未来把慢性病的防控重心转移到社区。”
将慢性病的防控从以医院治疗为中心转移到以社区预防保健为中心,一方面减轻病人因疾病治疗所带来的痛苦,另一方面也将减轻慢性病治疗所造成的巨大经济负担。
“从国际上相关的统计数据来看,治疗慢性病所需要的花费大概是预防慢病花费的十倍左右。”胡牧如是说。
不仅是对个人,慢性病总体防控效果的提升,也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以心血管病为例。按照世行的报告,如果中国每年能将心血管病死亡率降低1%,所产生的总体经济效益就相当于2010年中国实际GDP的68%,超过10.7万亿美元。
前述专家还透露,在慢性病防控“十二五”规划的讨论稿中,有关加强慢性病社区预防、推进“关口前移”的举措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医保体制改革
针对慢性病的防控,以医院治疗为中心的模式面临着控费的需求,而以社区预防保健为中心的模式则需要政策倾斜的推动。这两方面涉及共同的一个焦点问题是,医保体制的改革。
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不久前针对我国慢性病医疗保障现状的课题进行过调查,并指出现存的主要问题包括慢性病的支付方式主要参照住院费用进行,同时各地方医保对慢性病种类覆盖的范围差别较大,导致了医保基金压力较大、病人无法得到合理保障等现象出现。
而记者获悉,目前各地方正在就医保的支付方式改革进行探索。
国家人保部也在不久前确定了,包括北京、上海等地40个城市在内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试点,改革的任务就是结合基金收支预算管理加强总额控制,探索总额预付。探索的方式主要包括按病种分组付费、按人头付费等。
就加强以社区预防保健为重心的慢性病防控模式而言,东南大学公共卫生院课题组认为,需要通过建立慢性病门诊统筹,引导慢性病人进入社区。而与社区门诊统筹政策密切相关的,是全科医生制度的建立。
“全科医生与社区居民签约,负责签约居民的健康护理,而医保机构根据签约人数的多少定期付给全科医生一笔固定的款项。这也就是在社区推行的门诊统筹,按人头付费的方式。”胡牧如是说。
按照已有的经验,通过实行这种医保的支付方式,可以大大激励社区医生的服务动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在这种情况下,签约的居民越少患病越好,医生就可以从医保支付的费用中获得更多的结余。医生还不能偷工减料,否则居民可以和医生取消合约,那么医生从医保部门那里获得的款项数额也会相应减少。”北大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昕解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