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科齐称若希腊破产欧元区将面临崩盘危险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5 15:53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四天两场峰会,历经马拉松式的谈判,欧元区成员国领导人终于在10月27日凌晨就应对债务危机达成了一揽子协议。有评论认为,这是欧洲朝着走出危机迈出了重要一步。(《半月谈》2011年第21期)
希腊违约成定局
在苦撑了两年之后,希腊终究还是未能逃脱债务违约的命运,银行等私人投资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手中持有的希腊国债被“腰斩”。作为一揽子协议中最艰难的部分,银行等私人投资者被迫同意对所持希腊国债进行50%的减记,也就是说,按照票面价值将损失一半,以减轻希腊的债务负担。
据估计,希腊目前的公共债务总额约为3500亿欧元,数额约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5倍,除去欧洲中央银行等公共部门购入的希腊国债,银行等私人投资者持有约2000亿欧元,减记50%能令希腊总债务减少1000亿欧元。
自2009年底陷入债务危机以来,虽然经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联合救助,但希腊的“病情”却在不断加重。今年7月,欧元区领导人首次提出要让持有希腊国债的银行等私人投资者参与对希腊的救助,以换发新债等形式接受希腊延期还款,相当于减记21%的债务。时隔仅3个月,这一数额已远远不够。
从一开始力保希腊不违约到现在对希腊国债进行高达50%的减记,欧盟应对危机的策略已发生根本性转变,对于希腊问题的严重性有了重新认识。
希腊爆发债务危机之初,欧盟遵循着“大而不能倒”的原则,倾力相助。去年5月,欧盟联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台了贷款总额1100亿欧元的救助希腊计划。欧盟当时的基本思路是希腊只是暂时缺钱,为其提供周转资金后,希腊经过几年的调整将可以走出困境。
然而,欧盟的希望落空了。不少专业人士很早就提出,希腊的危机并非简单的流动性短缺,而是偿付能力出了问题。简而言之,希腊经济病积重难返,如不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重振经济,攒钱还债始终是个空中楼阁,唯一的选择就是削减债务,走向违约。
现在的问题是,减记50%的债务是否足以让希腊轻装上阵,如果希腊经济始终萎靡不振,恐怕还得继续违约。
法国总统萨科齐在峰会结束后接受采访时坦言,当初让希腊加入欧元区是个错误,该国在经济上没有做好准备。但是,欧盟领导人仍坚守着一道底线——不能抛弃希腊。“如果希腊破产,将会产生多米诺效应,整个欧元区将面临崩盘的危险”,萨科齐警告说,这对欧洲乃至世界经济都将是一场灾难。
(责任编辑:杨晓燕)
拆东墙补西墙
由于持有希腊国债的私人投资者多数为欧洲银行,它们在1000亿欧元的希腊债务减记中将承受绝大部分损失,这对尚未从金融危机中恢复元气的欧洲银行业来说将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其中一些风险敞口较大的银行甚至会因此需要本国政府再次出手相救。
让银行为救助希腊出钱,政府再掏钱来救助银行,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能否奏效还有待市场的检验。
分析人士指出,自金融危机以来,欧洲金融系统的风险就从未真正消除过,只不过是在私人和公共部门间不断转移。金融危机之初,欧洲各国政府被迫对陷入危机的银行业展开大规模救助,风险从银行业转移到了政府身上,由此酿成了主权债务危机。其后,由于欧洲银行持有大量欧元区问题国家国债,随着债务危机久拖不决和持续恶化,风险又重新传至银行业。为了应对可能复发的银行业危机,欧元区国家如今又需要出手相救,财政压力再增。和当初的情形有所不同的是,普遍债务缠身的欧元区国家如今手头都不宽裕,如果银行业损失止于希腊尚可应付,但进一步扩大的话将很难收拾。
10月初,法国和比利时合资的德夏银行陷入财务危机并被拆分,外界对欧洲银行的健康担忧骤然加剧。为了整固银行业,稳定市场信心,欧元区成员国领导人这次还要求欧洲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以应对可能的损失和动荡。
无论是对所持希腊国债进行减记,还是提高资本充足率,都涉及一个钱从何来的问题。可以预见,欧洲银行业接下来将面临突出的资金压力。为了防止个别银行不堪重负,欧元区领导人同意,在必要情况下,应首先由各国政府提供支持,而当一国政府无力施救时,欧洲金融稳定工具可以提供资金。
“外援”能否救欧洲
时至今日,欧盟新的救市思路已经明晰,那就是让希腊有序违约,为希腊减负,同时帮助银行清理希腊国债这样的“有毒资产”,力争把希腊违约的影响控制在最低,并为阻止债务危机演变为银行业危机构筑起一道防火墙,阻止债务危机进一步向其他欧元区成员国扩散。
此次峰会上,欧元区领导人同意通过杠杆化操作把欧洲金融稳定工具的剩余资金规模放大到1万亿欧元,好给投资者吃下一颗定心丸。
1万亿欧元乍听起来很激动人心,但仍缺乏实施细节。目前存在两套方案:一是所谓的“保险式”方案,即在欧元区重债国发债融资时由欧洲金融稳定工具予以保证,如果发生违约,欧洲金融稳定工具将承担约1/4的损失,从而不至于使投资者血本无归。在扣除救助银行业可能需要的资金后,欧洲金融稳定工具目前的剩余融资能力约为2500亿欧元,通过杠杆化操作,欧洲金融稳定工具的资金规模可以放大4倍,至1万亿欧元。另一种方案是新设一到两个与欧洲金融稳定工具相关联的特殊目的工具,吸引外部投资,为救助筹款。
具体的方案操作细节仍有待11月召开的财长会议商定。但是,不难看出,无论哪套方案,都不需要欧元区国家自己再掏钱。尤其是第二套方案,欧盟更是把目光投向了新兴经济体,希望这些掌握着巨额外汇储备的国家能够帮助欧洲脱困。
迄今为止,中国不仅一再重申对欧洲有信心,而且也以实际行动为欧洲国家雪中送炭。中国一方面继续购买欧元区国家国债和欧洲金融稳定工具发行的债券,另一方面通过派出多批贸易投资促进团给中欧双方带来真正的实惠。此前,中国和巴西等新兴经济体一度还希望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欧洲提供纾困资金。
欧债危机发展到今天,从努力自救到申请“外援”,反映出危机的程度正在不断加深,欧洲国家应对危机的能力日益受制于各国国内政治因素。
依靠“外援”虽然可以缓解一时之急,但绝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想走出危机,陷入危机的国家必须拿出经济改革的勇气和行动,欧洲还必须拿出团结一致的魄力。(半月谈记者 尚军)
(责任编辑:杨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