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毕节:极贫地区的发展奇迹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6 00:59 来源: 经济参考报

  

  贵州省毕节地区,地处黔滇川 三 省 交 界 的 乌 蒙 山 区 , 古 有“鸡鸣三省”之称。历史上,毕节地区是全国出了名的穷地方。向前回溯20多年,这里一度是我国西南贫困带的核心区域,甚至被联合国有关机构确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

  面对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三大难题,以及一方水土哺育不了一方人的生存怪圈,毕节拿出绝处求生、挣脱恶性循环 枷 锁 的 勇 气 和 实 干 精 神 , 在“中国最穷改革试验区”的探索中,走出一条“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新路子,创造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奇迹。

  全国唯一设在极贫地区的改革试验区

  在面积近2.7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每平方公里所承载人口超过200人;贫困人口高达345万人,绝对贫困人口占65.4%,文盲半文盲人口占50%,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82元;森林覆盖率仅为14.94%,水土流失面积高达62.7%。这一组现在看起来“触目惊心”的数据,就是1987年时,毕节地区的真实写照。

  由于当地农民的传统观念,把上山开荒和“多子多福”视作长远生计的唯一出路,导致毕节地区生态恶化、人口激增,陷入“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深度贫困中。如何破解这一喀斯特地区的生存发展难题,毕节开始了绝处求生的突围之路。

  1985年8月,当时刚刚调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来到毕节、六盘水等贵州西部贫困地区,了解真实的农村状况。

  杨八郎是毕节地区毕节市海子街镇思源村的一个普通村民,他的原名几乎无人知晓,可因为生养了8个儿子,被左邻右舍习惯地称为“杨八郎”。当年走进杨八郎的家,让胡锦涛感到震惊和深深的忧虑。

  时任毕节地委书记并陪同胡锦涛下乡调查的禄文斌回忆说,那几乎不能说是个像样的家,全家20多口人蜗居在仅有30多平方米的茅草房里,稀疏的枝条搭建的框架铺上茅草就算房屋了,简直就像一个大的鸡笼,根本无法挡严寒、避风雨。走进低矮的草屋,家徒四壁的屋中仅有一张连床褥都没有的木床,面黄肌瘦的孩子们只能在铺着茅草的地板上睡觉。

  把自己口袋里的500多元钱交到杨八郎粗糙的手中,胡锦涛一再叮嘱,全家人要依靠勤劳致富。可是,走出这座茅草屋,他的表情却十分凝重,并对随行的同志说,一定要把人口数量控制下来。

  这一年,毕节地区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218人,分别比贵州和全国平均水平多34人和94人。

  经过长期深入调研,1988年初,胡锦涛同志等贵州省领导决定在毕节创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试验区,并报国务院批准,成为中国唯一在极度贫困区设立的改革试验区。

  毕节地委书记秦如培说,“开发扶贫”就是启动市场经济机制、遵循商品经济规律,变“救济型”、“输血式”的扶贫为“自救型”、“造血式”的扶贫;“生态建设”就是采取一切有效措施进行环境治理,实施以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的生态工程,并与坡改梯、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林建设等工程相结合综合治理;“人口控制”就是把计划生育、人口素质提高和人力资源开发通盘考虑。

  与当时中国已经启动的其他经济特区、开发区不同,毕节试验区从一开始就不是以单纯的经济增长为目标,而是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目标展开的综合性社会发展试验,将生态建设与开发扶贫共同推进,使生存与生态从“对抗”走向“共赢”。

  摆脱生态恶化怪圈 再造秀丽美好山川

  “开荒开到天,种地种到边”,“种上一坡,只收一萝”,这是毕节地区长期流传的俗谚。

  由于耕地少,人口密度大,1988年时,每年由国家和市场调入的粮食达20万吨以上。禄文斌回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二三百天都在研究吃饭问题,不是这里缺粮,就是那里断炊。”

  广种薄收、粮食紧张,迫使老百姓大量开垦,毫无节制地毁林开荒,土地耕到山坡顶上,锄头伸向河底沙滩,而毕节地处贵州西部高地,是长江主要支流乌江的发源地,也是珠江水系北盘江的上源地,而全区93%都是山地,“开荒开到边、种地种到天”的种植方式不可避免地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

  试验区成立之初发现,由于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全区总面积的62.7%,下游乌江渡电站水库运行四年的坝前淤沙厚度,已达30米,为设计50年才达到的淤沙量标准。

  良好生态环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停止人为生态破坏、逐渐走向生态良性循环理念的指导下,毕节地区通过实施联合国中国3356工程、长江上游防护林及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防治工程、珠江上游防护林工程、以及荒山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一系列措施,实行山、水、林、田、土、路综合治理,改善耕作条件,遏制水土流失,当地呈现“土不下山、水不乱流”的良好格局,不仅大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更在乌江和珠江“两江”上游建起绿色屏障。

  经由20余年实践,试验区内的森林覆盖率,由初期的14.9%,在2010年达到了40%,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7000多平方公里,约占流失面积的一半,土壤侵蚀量从每平方公里年5000多吨下降到3000多吨,每年减少土壤流失量1600多万吨,相当于1.6万列火车每列挂16节车皮的运量。

  毕节历任领导深切地认识到,生态建设,必须与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相结合,才能提高群众参与积极性。

  “山上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搞坡改梯拴带子、坡地种植绿肥铺毯子、山下发展庭院经济抓票子、基本农田集约经营收谷子”———毕节地区高坡陡谷深,试验区探索出这套“五子登科”的经验,充分发挥群众创造性,大为改善了恶劣的生态条件。

  发展立体农业,加强生态建设,不仅已在试验区深入人心,也让群众从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平均海拔2200米,是贵州海拔最高的县,年平均气温仅10 .2度,降雨量偏少,不适宜水稻生长,仅在低海拔区有水田4000亩。传统种植的苦荞、包谷、马铃薯,产出偏低。当地民谣唱道:“要吃包谷饭,婆娘坐月子;要吃大米饭,等到下辈子。”

  30多年前,当地提出,要让所有威宁人吃上大米,号召将高原湿地威宁草海变成稻田,放水造田,因生态破坏,导致旱涝天气增加而作罢。

  如今,威宁县充分利用好我国南方最大的天然草场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同时种植高产马铃薯和包谷,再出售牲畜和杂粮购大米,实现了“吃顿大米饭,不用等到下辈子”的梦想。威宁县农业部门同志介绍说,“大米已经成为90%以上威宁人的主食。”

  开发扶贫建设“幸福毕节”

  20多年前,毕节市清水铺镇有个南关村,土地铺展在落差高达400多米的陡坡上,因人多地少过度开垦,造成水土流失、生态脆弱、百姓贫困,“南关”年年遇“难关”。(下转第七版)

  思想每解放一次改革就突破一次———毕节地委书记秦如培访谈录

  作为西部地区“先行先试”改革探索的“试验田”,贵州毕节试验区站在历史新起点上,如何抢抓机遇,推动试验区新一轮的改革发展,让人民群众享受到试验区发展成果?毕节地委书记秦如培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毕节试验区将以推动改革发展“双领先”为抓手,实现试验区各领域的新跨越。

  今年5月下旬举行的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推动大会,为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拉开了恢弘大幕,绘制了宏伟蓝图,注入了强劲动力,也吹响了毕节试验区站在新起点、迈向新征程、实现新跨越的号角。

  秦如培说,毕节试验区目前面临的形势可以用“三个前所未有”来概括:机遇前所未有、期望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

  首先,现在中央、贵州省对试验区的重视和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其次各级各界对试验区发展的期望前所未有,但同时试验区面临的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压力较大、体制机制和人的思想观念不适应发展需要等挑战也是前所未有。

  “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把毕节试验区办成贵州省的试验区、全国的试验区,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试验区改革、创新、探路、发展的责任。”秦如培说,按照“先行先试、封闭运行、风险可控”的原则,用好各种优势,用足用活各种政策,在做法、体制、机制以及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列出改革试验内容,解放思想,大胆探索,走出一条具有毕节特点的改革领先之路、发展领先之路、幸福领先之路。

  当前,毕节试验区提出推进“双领先”,实现新跨越,以此抢抓发展机遇。秦如培介绍“双领先”就是改革领先、发展领先,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加强生态建设等方面走出新路子,力争“两年明显变化,五年大见成效,十年实现跨越”的总体目标。

  具体而言,试验区将在明年完成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基本完成农村危房改造,重要民生指标达到贵州省平均水平等民生“十件大事”,实现“两年明显变化”这一近期目标;通过将毕节建成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的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城市、物流中心,打造新型工业基地,特色农业基地,现代旅游业基地,实现“五年大见成效”的目标;通过建设“幸福毕节”,与贵州省、全国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的“十年实现跨越”的目标。

  “推进‘双领先’,首先要做的就是掀起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秦如培说,从每年手工生产200辆农用拖拉机的“振兴车辆厂”到建成的年产25万辆载货汽车的力帆时骏,从“五子登科”的综合治理模式到“五园新村”的整体推进,都充分说明,思想每解放一次,改革就会突破一次,开放就会深化一次,发展就会提速一次。

  解放思想,就必须做到彻底破除“从众思维”“经验思维”“自我思维”的定势,让创新的阳光荡涤陈旧的灰尘,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万涓成河”。

  秦如培介绍,毕节试验区将大力倡导“快字当头、闯字当头、干字当头”的工作思路和作风,要以快取胜,以快破题,全区上下就是要开“动车组”加速,走“高速路”赶超;敢于探索、改革、创新,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以“干”字来统领,让干部在干中比高低,出经验,树形象,实现试验区在主导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建设、人口素质提升等方面的新跨越。

  本刊稿件均由记者李劲峰、周之江、王丽采写

  本刊图片由毕节地委宣传部提供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