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专家型士官扛大梁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6 03:00 来源: 经济日报

  经过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军士官编制数量已占到士兵总数一半以上,覆盖所有专业技术和指挥管理岗位。士官,已经成为人民军队生成、储备和提高战斗力的重要主体。

  随着武器装备加速升级换代、信息化程度快速提高,装备战线士官队伍的“顶梁柱”作用日益凸显。南京军区装备部部长孟昭斌介绍,在军区部队中,主战装备战役级维修保障任务士官岗位覆盖95%以上;年度装备技术保障任务80%以上由士官完成;新装备138种等级维修能力中80多种由士官担纲;弹药销毁危险系数较大的工序均由士官负责。

  近5年来,南京军区部队士官攻克362个装备技术保障重点难题,完成120多项科研技术革新,研制出180多种维修保障器材,29项革新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奖,大批装备保障士官成为装备战线响当当的权威专家。

  近日,记者走进南京军区部队演习现场,走进装备维修保养分队,探询南京军区装备部打造士官人才方阵的成功经验。

  全方位打造人才方阵

  深秋时节,一场实兵对抗演习激战正酣,“红方”部分武器装备遭敌重创。装备保障人员迅速出动,快速修复战伤装备,一辆辆坦克战车重新喷出火舌。

  “此次演习,4个战役装备保障分队、15个抢修组,全部由士官带领,一线保障人员士官占85%。”演习现场,军区装备部领导向记者介绍说。

  在南京军区装备系统,士官人才培养已形成“大格局”。记者在该部《加强士官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上看到,按照军械、火炮、装甲等8大专业,装备部、队(库)、基层分队3个层次,逐一制定了士官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路径。记者点击士官管理信息系统,初、中、高3级士官培训的内容、时间和要求,以及不同衔级、不同岗位士官选拔培养标准,一目了然。

  装备部直工部领导介绍说,在武器装备日新月异的今天,装备保障士官再不能只当敲敲打打的“小炉匠”。这些年,他们采取院校进修、交叉培训、轮岗锻炼、结对帮教等形式,大力培育“一技多长、一专多能、一兵多用”的全能型“士官专家”。

  “职业资格认证,把我‘逼’上了成长的‘高速路’。”四级军士长仇雪健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准入资格考评、任内年度考评、动态资格认证,哪一关不过,随时都有可能被淘汰。”他说,从预选士官到初级士官、中级士官,每次晋升前都要接受至少一次相应等级的专业技能培训。这些年,他6次参加总部和军区专业培训,参与获得7项科技进步奖,获全军优秀士官人才一等奖,被评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荣立二等功。去年,他还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提名,成为军队首批、南京军区惟一获此殊荣的士官。

  不断创新培训手段,为士官素质提升开辟了新天地。这两年,他们依托网络教学,开办“网络课堂”,举办“高端讲座”,设立“名师讲堂”,开发运用“装备保障远程技术支援系统”,广泛开展学历升级、计算机考级、职业技能评级“过三级”活动。军区装备部本级士官受训率达100%,中级以上技术士官升级培训率达90%,高级士官全部经过2年以上院校培训并取得高职技能证书。

  人才与新装备同步“下线”

  新装备形成战斗力有周期,装备保障却必须实现“零适应期”。怎么办?

  “装备还未下线,士官已经上线。”把士官人才培养嵌入装备研制生产流程,这是南京军区装备部培养士官人才的高招。这些年,他们主动与新装备科研院所和生产工厂“套近乎”,共同组建了8个专业培训基地,让士官接受高层次、专业化培训。他们还选派30多批士官参与数十种新装备总装调试,实现了装备保障人才与新装备同步“下线”。

  “提前上线,同步下线”,让一批老装备维修骨干,重新站到新装备保障前沿。2008年,某新型导弹检测车即将列装,四级军士长陆三等13名士官,被选派参加接装培训。如今,陆三已精通了军区部队所有导弹检测车维修技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导弹维修专家。

  2009年,装备部组织人员到部队巡修时了解到,一台新型坦克出现操纵系统故障,厂家多次派人维修仍时好时坏。四级军士长牛明元采取逆向排查法,很快在最隐蔽的液压阀内部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并彻底修复,受到厂家技师和部队官兵的称赞。

  今年4月,某部一台新型步战车在试车时发生故障,技术人员反复检查难以判定。在故障会诊时,士官王铁牛根据“上线”时总结的经验,准确判断出故障原因,大胆地提出自己的建议。部队维修人员半信半疑进行了检测,竟然与王铁牛的分析完全一致。

  军民融合培育领军人才

  南京军区装备部自主研发的装备保障感知系统,刚刚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记者翻看研制人员名单,上士周连杰名列其中。

  装备部部长孟昭斌对记者说,“重大科研课题,尽可能吸收士官参与;装备保障技术革新项目,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士官参加;士官主导的项目,在立项审批和经费物资上给予重点扶持。这是装备部党委制定的铁律。”

  装备部主动依托科研院所、装备生产厂家教学力量,军民融合培养专家型士官。他们每年遴选10名尖子、30名骨干、50名技术能手进行“高端培养”,一大批高级专业技术士官进入了重大课题攻关组。

  2009年,四级军士长叶智强带领3名士官,对弹药底火引信分解机进行革新,提出了优化实用的改造方案,大大增强了引信分解安全系数,使弹药销毁工作效率提高近10倍。

  2008年7月,中士汤明宝随某新型防化装备试中修攻关课题组赴生产厂家学习期间,厂家技术人员讲课时说,该型装备油马达是进口的,厂家没有维修能力,部队使用过程中如果发生故障,只能换件。汤明宝不信这个“邪”,他从厂家要来一部故障油马达,非要啃啃这块“硬骨头”。说明书是英文的,他买来英文词典;拆装工具不配套,他自己动手设计;磨损齿轮没有备件,他买来个齿轮进行改造。几番雕琢,油马达终于在他手中“复活”了。如今,汤明宝设计的专用维修工具,已经成为该型新装备的随车装备,并配发全军。

  “这样的人才,你们有多少,我们要多少。”事后,厂家到部队挖人才。孟昭斌说,这样的士官专家,不仅生产工厂需要,技术院校需要,未来战场更需要。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