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年后再来谈成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6 19:04 来源: 《浙商》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陆文聪认为,一个企业只有在被并购三四年后,仍保持正常运行,才能算真正成功了。
文 │ 本刊记者 沈晓琳 制图 │ 李红红
随着国内买家对国际市场的逐渐熟悉,海外并购中已经不乏成功的先例,但亦有不少中国企业嗟叹海外并购“水太深”或壮士断腕,或铩羽而归。有业内专家归纳总结出海外并购的风险控制点至少有10多个方面,包括资产不实的风险、财务风险、知识产权风险、劳工风险、法律环境风险、环境保护风险、反垄断风险、管理团队风险、税务风险、汇率风险、文化差异风险等。
“该受的苦,我来受;该走的路,我清楚。”这是吉利李书福对收购沃尔沃发出的感慨。如何避免各种风险,提高“走出去”的成功概率?《浙商》记者邀请了数位专家和企业家,结合自身谈谈境外并购的成败经验。
避免盲目“抄底”
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后带来了什么?欧美经济衰退,失业潮……以及低价优质的资源、品牌和技术。中国企业“抄底”的心态再次被激发,众多过于张扬且操之过急的行为在“走出去”过程中屡见不鲜。但是,也许他们忘了,海外并购中与低价格并存的,是高成本和高风险。
方方
摩根大通亚洲区投资银行副主席:中国企业在境外收购时要有全面的战略目标,而不是在金融危机情况下贪便宜。事实上,收购后你能不能管得住这个企业,是否能对接原在中国的产业链和市场群,以及对后续资本如何安排,都是值得仔细考虑的。
上一轮国际金融危机时,我接到一个电话,他说方总我看到联合航空公司股价跌的很厉害,那时候接近破产,整个公司市值只有2亿美元,他说这个价格我能出得起,我想把联合航空收购了。我说你知道联合航空有多少飞机吗?他的负债有多少吗?你看到的只是表面,现在他的市值这么小,是因为负债高,实际上由员工养老保险造成的长期负债压力很大,所以资本市场才把它的股价压到这么低。从这个方面考虑,任何一个中国企业都不具备管理(联合航空公司)资产的能力。
孙平范
宁波慈星股份董事长:境外收购的价值要结合企业自身和市场状况两方面去判断,尤其企业自身的能力是成功并购的关键。收购后究竟能给企业带来什么好处?是否能够带动或者推动企业在某个方面成长?这都是我在收购瑞士老牌横机企业事坦格前思考过的问题。
我认为,成功的海外收购战略大多是选择与自身关联度较高的收购目标。一方面因为是围绕主业进行收购,企业在自己熟悉的业务领域易于控制风险;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弥补产业短板,巩固优势,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通过收购事坦格,我们借助对方的海外研发中心提高了研发水平,然后把研发成果放到国内生产,得以降低人工成本。品牌方面,我们实施慈星和事坦格“双品牌”运作,利用慈星国内的网络渠道优势、服务优势和事坦格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以求获得更大的市场话语权。
张志浩
沃特(中国)财务集团CEO:中国企业在境外并购中要注意避免盲目“求大”。很多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境外并购的出发点在于,收购之后我们要成为全球第几大公司。在境外并购中对方是大型公司还是中型公司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对方的技术与品牌能否与自己形成优势互补,从而带来协同效应。求大的心态,往往使企业在并购中注重交易本身,而非交易的目的,其实协同效应是应当放在第一位的。
其次,“求全”也是中国企业境外并购的一个误区。企业为了实现战略目的,或许出30%的钱就可以实现优势互补,那么为什么要出100%的钱呢?他们并购的出发点在于觉得便宜、划算,是以买东西的心态去考量并购企业的,往往忽略了并购的战略目的。“抄底”的并购心态,往往会导致企业偏离战略并购的初衷。
合理借助金融手段
一般说来,并购过程中选择支付手段和资本杠杆的方式,有助于降低法律风险和财务风险。但是,中国企业应该如何规划适合自己的境外收购方案呢?幸运的是,有全球化带来的经验足够可以借鉴。
陆文聪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对于大多数敢于“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来说,资金往往不是问题。但是,由于涉及政治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等因素,决定了境外并购是个复杂的过程。如果企业背后有一个金融、法律方面的专家团队支撑,并适当运用金融手段进行资本运作,无疑能为成功进行海外并购增加砝码。
以吉利收购沃尔沃为例,在交易过程中,吉利的资金是有限的。但是,吉利得以“蛇吞象”的关键就是融资借债,通过杠杆撬动一个很大的资本,而不是自己的资金,让卖家感觉到这是个有融资实力的团队。此外,企业在海外并购中运用金融工具时,需要对一些金融衍生品可能存在的陷阱设防。近年来,部分国内企业与国外金融机构签下不公平的“对赌”协议,结果造成巨额亏损。从这个角度说,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时候,存在经验不足的缺陷,应该避免短期内就做出并购决策。
并购后才是真正的风险爆发期
有研究表明,80%左右的国际并购失败案例直接或间接源于企业并购之后的整合,因此,企业并购交易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并购的成功,相反表明企业开始进入真正的风险爆发期。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陆文聪认为,一个企业只有在并购三四年后,仍保持正常运行,才能算真正并购成功了。那么该如何平稳度过这三四年呢?
李书福
吉利集团董事长:并购沃尔沃后,公司董事会确实在“如何开拓和发展中国市场”、“如何设计适应于中国市场的汽车产品”等大方向上存在过不同意见。我们得承认中国很多事情比较追求表面,而西方讲究的是本质的东西,这中间就是一个巨大的矛盾。
作为一个全球性的汽车公司,尤其是高端豪华汽车品牌,沃尔沃有其自身的运营规律和固有的文化特征。我们制定的战略就是尊重沃尔沃传统、优秀的企业文化,尊重欧洲成熟的商业文明,在巩固和加强沃尔沃在欧美传统市场地位的同时,开拓发展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在这个总战略框架下,我们聚集了一些在欧洲汽车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专家,组建起一个强大的、高度负责的沃尔沃董事会。
仇建平
巨星科技集团董事长:我把决定境外收购的成败关键归纳为一句话:有没有把国内的生产成本优势和国外的品牌优势充分结合。
国外企业并不缺技术,也不缺管理人才,他们缺的最多是市场和市场化带来的资金。很多中国企业购买了国外公司后,盲目地重组管理层,调整业务结构,试想你去一个语言文化、经营理念截然不同的国外公司做管理,能做得比他们本国人好吗?因为,美国企业在生产上受到的制约因素多,再加上人工成本高,导致产品成本居高不下。中国企业如果能发挥低生产成本的优势,境外收购的成功性就会大大提高。
朱建勇
万通铝业董事长:我认为境外成功收购的关键在于坚持。2009年我们收购意大利游艇品牌DP后,截至目前我们总共投资了3.5亿元。因为游艇属于船舶类,银行信贷不是很支持,大部分资金都是公司自筹。我自己又绝不碰民间借贷,所以收购后继续运营该品牌的过程其实非常辛苦。但是,游艇是我喜欢并了解的产业,所以有坚持下去的动力。现在我正和国内一些创投机构谈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