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海外并购的完美时刻来了吗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6 16:10 来源: 《浙商》

  出于转型和企业战略的考虑,再加上中国过剩的外汇储备,在不远的将来,中国民企很可能成为全球跨国并购中最有活力的商业力量之一。

  文 │ 本刊记者  何晓春

  “perfect timing!”

  在谈及海外并购的时候,沃特(中国)财务集团首席执行官张志浩用了“完美”一词来形容现在的投资机会。“这是一个完美的时刻!”他对《浙商》记者说,“现在是海外收购绝佳的时机,比日本上世纪80年代收购美国企业的时机还好。”

  “海外并购好时机已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李众敏也认为,当下美欧债务危机带来的新一轮经济动荡,对中国企业海外抄底而言,正是一个绝好的出手机会。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完美时刻”来了吗?

  中国企业境外并购强势增长

  2011年2月1日,富丽达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正式完成交割,斥巨资2.53亿美元成功收购了加拿大纽西尔(NEUCEL)特种纤维素有限公司,该公司是加拿大专业生产特种溶解浆的三大厂商之一。短短几个月,纽西尔就实现了扭亏为盈。这无疑是一桩划算的国际买卖。

  回顾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之路,可以说走得并不平坦。几年前,TCL收购汤姆逊、上海汽车收购韩国双龙,联想收购IBM PC等大型并购交易掀起了中国企业境外并购的第一次热潮。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中国企业境外收购和抄底的冲动达到了巅峰。

  然而,中国企业境外抄底行动很不成功,中铝、中投、平安等企业的海外并购损失高达2000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滑铁卢年。不过,惨痛的教训并未使中国企业放慢境外收购的步伐。2010年浙江吉利集团成功收购沃尔沃,成为中国企业境外收购最大的亮点。

  在全球经济阴霾不散的大环境下,中国企业抓住机遇在世界舞台展现英姿,并购的活跃度显著上升。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企业境外并购交易激增。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该季度,海外并购案例共完成31起,披露金额的24起案例并购金额为41.09亿美元,占本季度中国市场并购总额的39.7%;平均并购金额高达1.71亿美元。

  2011年上半年中国大陆企业的境外并购交易活动创下了新的历史纪录,并购交易量较去年同比增长14%。根据普华永道公布的数据,2011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共发生境外并购交易107宗,若接下来半年的交易量仍能保持如此强劲的势头继续增长,中国企业的境外并购交易活动将在2011年创下新的纪录。

  2010年度超过10亿美元的交易量达12起,而2011年度上半年仅发生3起,中国企业的大额境外并购交易数量较去年略有下降。尽管如此,中国投资者对于诸如机器设备制造及消费品相关等多个行业的境外公司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实际上,2011年度上半年,针对工业类及消费类行业的境外并购交易数量较去年同期几乎翻番。

  伴随着中国企业的商品生产在价值链各环节上持续提升以及中国经济向消费驱动型经济的转型,中国的战略投资者自然而然地对获取更多的行业技术以及消费品牌更为热衷。普华永道中国企业并购合伙人苏启元表示:“中国企业继续探寻海外投资并购机会,资源产业是关注的重点。但其他产业也明显变得越来越活跃起来。随着中国参与海外并购的企业数量和多样性的增加,这一趋势将使中国的海外并购在未来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浙江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透露,继去年创下历史新高后,今年前8个月浙江省境外并购继续高歌猛进,共审批、核准25个境外并购项目,并购总额达10.45亿美元,占同期浙江省境外投资总额的四成多。

  单个并购项目的规模扩张,更引人瞩目。统计显示,今年前8个月,浙江省单个境外并购项目的平均投资额约4180万美元,其中1亿美元以上的项目共有2个。而去年同期,扣除“吉利并购沃尔沃”这个超大项目,浙江省境外并购单体项目的平均规模为1465万美元。

  今年开始,有不少国际金融机构把为中国企业境外并购服务的业务作为工作重点。一家国际金融机构中国公司负责人告诉《浙商》记者:“我们是从今年开始做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业务的,目前已经有5单业务在操作,中国企业境外并购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

  在全球跨国并购的大舞台上,中国民营企业也日渐成为一支劲旅;虽然在金额上不如国企,但在数量上已经占了半壁江山。野村亚洲投资银行部主席、中国区首席执行官杨志中表示:“目前,国有企业仍然是海外投资与并购的主要力量,但私营企业海外投资与并购的意愿和能力日益增强。”一家内资大型投行人士坦言:“我们参与的主要是大型并购业务,95%以上是国企。我们估计,2009年到现在的海外并购中,民企从数量上能占到50%以上,但在总金额上恐怕只有10%。”

  著名经济学专家马光远预言,出于转型和企业战略的考虑,未来将会有更多的跨国并购由中国企业来主导。而考虑到中国过剩的外汇储备,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很可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跨国并购最大的国家。

  海外并购为何在此时剧增

  即便在剧烈波动的市场环境和并不明朗的全球经济前景下,中国投资者依旧在多个行业对海外并购交易留有强烈渴求。

  中国经济的持续强劲增长及行业整合成为并购交易快速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中国很多企业完成了原始积累,而低附加值的生产制造企业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张志浩对《浙商》记者说,“这些企业要转型升级,必须在技术与品牌两个方面快速提升。这也是不少中国企业最薄弱的环节,如果单纯依靠自己很难实现突破,所以并购成为转型的一条捷径。”沃特财团内部调查显示,其客户中超过50%有意通过境外收购解决上述企业发展问题。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认为,我国企业兼并重组滞后于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今年10月,商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关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提出,重点推进节能环保、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的国际化,鼓励这七大产业“走出去”进行海外投资并购。

  此外,全球经济环境也为中国企业境外并购创造了良机。中国航油前总裁陈九霖早在10年前就主张并购欧美企业,他说:“在看到欧美经济困境给我国带来挑战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它所带来的许多巨大机遇。此时正是我国企业‘走出去’并购资质优良的国际企业的良好时机,也是我国企业驰骋发达国家市场的重要契机。”

  经过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的打击,不少国际企业的市值跌到了较低价位;欧洲债务危机进一步压低了企业市价;美国卖空中国概念股也致使一些优秀的中资企业股票遭遇“滑铁卢”;当前的欧美经济困境不仅再次降低买方收购成本,也促使国际企业因资金普遍吃紧而增加出售其股权的意愿。

  一家国际投行机构并购负责人对《浙商》记者说:“哪怕从规模或者竞争力来看,中国企业不如境外一些企业,但由于明显的金融杠杆效应,为中国企业境外并购创造了条件。比如汽车配件行业,国内上市公司还享受着30倍左右的市盈率,而国外的上市公司市盈率可能仅有5倍左右。”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产业转移的加剧也滋生了中国企业境外并购的机会。“全球化经济到了今天,产业转移非常明显。比如汽车制造与配件产业往中国转移,而欧美汽车制造业却在下滑;德国、美国底特律等地不少汽车企业生存艰难,而中国很多汽车企业还处在上升通道当中。这样的现象绝不仅存在于汽车产业,中国企业可以走出去进行技术收购,以此为契机完成产业转移。”张志浩对《浙商》记者说。

  另一方面,欧洲的家族制造企业经过几代的传承之后,大部分交由职业经理人打理,家族感情已经淡化,亦寻求合适的出售机会。在不少成熟的家族企业当中,已经实现了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家族拥有而非家族管理,使得欧洲许多家族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团队相当成熟,这有利于中国企业的收购,在整合时也会比较顺利。

  2011年10月18日,海尔集团和日本三洋电机正式签署收购协议,海尔将收购三洋电机在日本的洗衣机和家用冰箱业务,以及其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的洗衣机、家用冰箱和其它家用电器销售业务。日本大地震重创日本,让一直处于不景气状态的日本产业界雪上加霜,这正是中国资本并购日本企业难得的机遇,中国企业可借此获得梦寐以求的技术、管理及品牌资源。

  “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一位企业主告诉《浙商》记者,“我们中国企业并购接手之后,可以保持管理团队不动,这样他们也不会失去管理的动力。”他是一家机械制造企业的老板,有意去欧洲参与同行企业的并购。

  张志浩对《浙商》记者说:“今年的经济危机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延续,与2000年前后经济危机相比,这次全球经济危机不局限于网络泡沫方面,而对实体经济影响巨大,这为并购奠定了基础。与上世纪80年代的并购潮相比,这次的并购潮不是区域性的,而是全球化经济下的产业转移与整合。你不去整合人家,就会被人家整合,这只是时间问题。”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