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创先争优科学发展 小镇焕新颜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6 20:48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

  ——访地震灾区四川彭州小鱼洞镇

  本报记者 李林 通讯员 陈波摄影报道

  2011年10月中旬,四川汶川地震4年后,《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来到成都市彭州小鱼洞镇采访。小鱼洞镇地处成都平原的北部边缘山区,属龙门山脉湔江河上游腹心地带。小鱼洞镇北连龙门山,西靠都江堰,距成都市区60公里,距汶川地震震中约20公里。全镇幅员面积81.6平方公里,共有3909户、总人口13927人。全镇辖9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104个农业合作社。小鱼洞镇动植物资源丰富,分布有包括大熊猫在内的多种珍稀动物,植被葱郁,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

  农房重建成果显著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面对异常繁重的灾后重建任务,小渔洞镇各级党员干部发动全镇4000多户受灾群众,战胜了规划设计、建材保障、重建选址、群众诉求等众多难题,推进60多个重建项目,近50多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圆满实现了3年重建目标任务。

  小鱼洞镇共有重建点位37个,其中11个统规统建点,26个统规自建点。按照四性要求,建成了具有欧式风情的大楠“鱼凫南山”、川西风貌农民别墅群落“江桥人家”、山居木结构楼群落“太子村寨”等风格迥异的安置区。2010年1月,小鱼洞镇江桥人家安置点、董坪村安置点、太子村4社安置点、大楠村安置点等4四个重建点位从成都市532个重建点位中脱颖而出,被评为成都灾后农村住房重建优秀规划设计建设项目评选活动一等奖(共评出30个一等奖)。

  大楠村“鱼凫南山”统规统建安置点由彭州市小城投公司负责建设,其建筑风格是以川西民居为主,其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屋顶有红、蓝两色瓦;房屋墙面使用白、黄、红三种涂料加原木、瓷砖、文化石相结合,增加立体效果;入户路以S形、I形等多种形式加小石路与木板路,体现了浓郁的乡村风格。该区域位于“万亩竹海”生态园区。

  “江桥人家”主要安置江桥村3、4、5、6、7社村民,安置137户,526人,目前已经全部入住。占地面积60亩,房屋修建主要采用砖混结构,一楼一底。按照“1+13”的模式修建便民服务中心、警务室、公厕,并结合冷水鱼餐饮长廊、万亩竹海打造以餐饮、度假、休闲为一体的乡村旅游。

  “太子新村”属于太子村统规自建安置点,总投资322万元,建筑风格为双层全木结构房屋,外观统一木结构风貌,主要是由太子村4、6、12社村民修建的统规自建点,该点位于2008 年10月25日开工建设,2009年5月竣工。

  地震遗址公园 5·12地震遗址公园位于小鱼洞镇大桥遗址处,是一个以“地震遗址、地质奇观”为主题,展示地震灾害与地质奇观的主题公园;一个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地震知识科普教育,休闲观光娱乐为一体的地震遗址公园;一个开放的、露天的地震博物馆。目前,该遗址公园已经接待国内外游客近50万人次。

  产业转型发展提升

  震后,小渔洞镇坚持从改变党员和群众的传统思想观念抓起,从调整产业结构抓起,逐步改善全镇经济社会局面,重点打造绿色生态产业经济,大力发展食用笋竹、中药材、反季节蔬菜、猕猴桃的种植,发展林下养殖业等产业项目。

  节会旅游经济 ——震后,小鱼洞镇结合独特的资源优势,逐步形成“春季观笋、夏季品鱼、秋季采桃(猕猴桃)、冬季烤羊”的特色品牌。今年4月6日,彭州市小鱼洞镇首届竹笋节在大楠村拉开帷幕,吸引了各地游客采笋品笋。截至目前,已销售竹笋一万公斤,销售金额达 16万元,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解决了150名群众居家就业。

  冷水鱼产业——冷水鱼特色业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产业,并且蜚声海内外。5·12后,小鱼洞镇冷水鱼产业损失严重,在政府、企业、当地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冷水鱼产业已经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年产量达到6万吨,恢复到震前水平。

  万亩竹海——2009年起,由佳和农业投资公司在大楠村和江桥村分别投入748万元、发展乌头雷竹2500亩,在江桥村投入300万元发展乌头雷竹1000亩,年产值将达500万元。全镇将在2012年内建成“万亩竹海”。

  生态柴鸡——小鱼洞镇生态柴鸡养殖业是地震后发展起来的产业。小鱼洞镇大湾村满山遍野全是活蹦乱跳的柴鸡,所以又称“小鱼洞飞鸡”。柴鸡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是产妇及体弱病人最好的补品之一。

  猕猴桃产业——太子村已成立满庄猕猴桃科技专业合作社,目前已经投入50万元,种植面积达200亩,带动农户80户。

  乡村酒店——小鱼洞镇党委政府在灾后重建实践中按照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四性”原则,建成了“江桥人家”、“鱼凫南山”、“太子新村”等一批特色民居。依托小鱼洞镇特色冷水鱼产业,已经形成了农家乐特色餐饮和农家特色住宿、娱乐为一体的特色乡村酒店产业段。

  基层工作理念创新

  据记者调查了解,震后,小鱼洞各村(社区)全面深化“131N”村级治理机制,村民小组议事会、村(居)民议事会和村务监督委员会更加规范,村(居)民议事活动有序开展,村务监督委员会积极发挥作用,基层民主制度进一步健全,民主意识已经深入民心。

  基层治理新机制——小鱼洞镇党委在重建过程中充分运用“一坚持、两走遍、四掌握”的基层工作方法,在各村建立和完善了“131N”新型村级治理机制,夯实基层基础,保障科学重建。基层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主动上门拉家常、嘘寒问暖,及时掌握社情民意动态、重大矛盾隐患,听取群众诉求,积极帮助化解矛盾问题,构建起了灾后重建时期新型干群关系。通过“131N”新型村级治理机制的运行,我们的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素质明显提高。群众把不称职的社长选了下去,把有能力的人选了起来,把信得过的人选成了议事会成员,把品行端正的人选成了监事会成员。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全镇党组织和党员中认真开展“我为党旗添光彩”、“六带六争”、“党员点评”等活动,进一步深化“党员联系户”、“党员责任区”、“设岗定责”、“扶贫帮困”、“送温暖”、“党员进万家”、“党员志愿者”、“党员承诺”、“党员科技服务队”等活动,同时围绕“春笋节”、“冷水鱼节”等大型活动,开展了党员公益活动。小鱼洞镇已充分把创先争优融入到产业发展、社区管理、精神家园重建等工作之中。

  乡镇干部服务责任制——小鱼洞镇在全国乡镇干部服务责任制第一批试点工作中,按照“创干部服务新机制,为灾后重建添动力”的思路,紧密结合灾后重建工作,在全镇干部中开展“双承诺四推进”服务责任制主题实践活动。参加试点的驻村干部和片站干部与村议事会和服务对象签订了服务责任书,发放了服务联系卡,并向群众承诺当好“新五员”:即当好农村新型治理机制“四议两公开”的指导员;“三新活动”的倡导员;产权制度改革的政策宣传员;村级公共服务20万资金的审计员和便民服务的代办员。

  新型社区管理——灾后,加强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小鱼洞镇党委政府经过入户走访了解,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并通过试点运行,初步总结出了一些经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是社区管理的核心。以大楠村为例,2010年5月,群众入住小区后,大楠村成立了小区物业管理委员会,并以民主的方式,票决产生了管委会主任、岗位工作人员,建立了规章制度,村民物管费也由最初的村集体解决,到开始缴纳每人每年40元。但通过一年的两种模式的运行,群众有一些不同看法。为此,村支两委与管委会将进一步征求群众意见,把社区管理自主权交给群众,由群众选择更为合理的管理方式。目前,大楠村已经成功引入党员包段岗位制、组建了老人文明劝导队,群众也提出了开展门前三包等办法。社区管理水平还将进一步提升。

  “三新活动”——震后,小鱼洞镇在各新型社区轰轰烈烈地开展了“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活动。震后,小鱼洞镇在各新型社区轰轰烈烈地开展了“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活动。然而,农村中的一些陋习非一朝一夕就能消除。“三新”活动的开展和村民素质的提高需要载体才能较好地得以实现。为此镇党委采取了三项措施开展好此项活动。一是充分发挥工青妇等各类群团组织作用,妇联每月评选一名劳动能手,团支部利用周六、周日学生放假时间,组织各类趣味活动,工会联合会积极发展会员,提供就业信息。二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5月12日晚,小鱼洞镇10个村(社区)齐聚一堂,共同唱响“感恩祖国,回报社会”这一主旋律。三是同时进行宣传教育,通过成立文明劝导队,对全镇社区群众进行入户宣传,重点宣传基层基础工作、党员创先争优活动、村级公共服务、社区管理等内容。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