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文化产业崛起民企应是主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7 00: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陈光标

  十七届六中全会刚落下帷幕时,我细细研读了会议的决议,并思考与之相应的文化大繁荣问题。过去我常常想的是,如何让一个社会有更多的好人?如何让富人们拿出更多的钱帮助穷人?如何让更多人愿意见义勇为?现在,在思考这些问题的答案时,恐怕还要再加上一个“文化”的变量。这是我读完决议全文后的最大感受。

  就像决议中所说,只有“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才能“提高民族素质与塑造高尚人格”。我们国家能否有更大的文明进步,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必须有稳固的上层建筑,更需要有令人信服的文化力量。从一定意义上讲,只有中华文化复兴了,整个中华民族才可以说真正复兴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必须有经济基础,必须有上层建筑,但是,文化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撑,如果没有文化繁荣,精神文明,思想道德境界,一个民族是难以真正让世界其他民族尊重的。

  很可惜,中国当下的文化实力与国际地位并不符合,与拥有的文化底蕴也不相称,100多年来“西强我弱”的状况在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方面被扭转的程度,远远高于文化。也正因为文化层面不能及时跟上,近年来才出现许多道德层面的问题。仅靠经济发展,无法解决人们的不满和抱怨,“端起碗吃肉、放下筷骂娘”的现象也会不断出现,见死不救、道德沦丧的个案就难以避免。

  因此,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今天的中国必须重寻和坚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良美德,如慈孝廉、礼义信、扶贫济困等,从小就须熟识《道德经》、《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中的道德精髓,还需要引进和重塑包括爱国、科学、创新、民主精神等现代文化。

  所以,今天我们谈文化必须是与时俱进的,又是具有包容性的。一个民族文化只有是与时俱进的,才能不断获得发展,才能从物质文明和社会文明进步中获得源头活水;只有是包容的,才能不断吸收人类各种优秀文化成果,在扬弃中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这些年来,不少人呼吁文化安全,担心国外文化进入中国市场,会引发思想混乱,事实证明,一个优秀民族的文化,是完全能够在与国际强者竞争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承和发展的。

  从电影电视、图书报刊,到娱乐产业,甚至还有慈善事业,多年来中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从来没有因为竞争而衰败,反而是越战越勇。因此,让文化更多地渗入一些传统推动力之外的元素,效果会更好。这个非传统力量当然要包括民营企业家。

  过去我们常误认为,抓文化是国家的事,这话并不完全。文化崛起是国家的事,更是社会的事,其中民营企业理应是主力。因为民营企业拥有大量资金,机制灵活,对市场嗅觉与民间的精神动态更有感知力,民营企业家对于文化产业有无限的热度。在大多数民营企业家看来,做文化产业,是一件很有面子、很有品位、很有尊严的事情。

  因此,我认为,我们的社会应当多鼓励民营企业家参与文化产业建设,尤其是过去被一些舆论调侃为“乡镇企业家”甚至“暴发户”的企业主,更应当值得鼓励。而政府也不妨多给民营企业家建设文化产业的机会,让民企为中国文化崛起做出与经济崛起同样大的贡献。

  2020年文化产业将成为中国重要的支柱产业,这不仅是我们社会文明进程的重要机遇,同样也是我们民营企业家面临的发展机遇。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