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地方政府发债是一个新挑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7 00: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本报评论员 高初建
前两天,总额为71亿元的2011年上海市政府债券开始招标发行,发行分为两期,分别是36亿元3年期和35亿元5年期固定利率附息债券,中标利率分别为3.1%和3.3%,将于11月16日起计息。本报驻上海记者发来消息称,这次的上海地方债大受追捧,发行第二天即完成招标,认购额超过3倍。
大约一个月前,财政部公布,经国务院批准,上海、浙江、广东、深圳等5省市开展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有媒体评论认为,随着上海发行地方债,以及广东省财政厅宣布将于本月18日自主招标发行69亿元地方债,地方政府自行发债由此“开闸”。
批准和允许地方政府自行发债,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无疑是一大好事。地方政府办地方之事,没有钱是万万不能。但必须承认的是,除了大规模银行借贷,以及包括“土地财政”在内的通过组建各种平台直接融资,目前地方政府的融资手段单一。其直接结果是,地方政府不得不更多地依赖土地财政,不得不更多地靠“卖地为生”,搞得房地产市场乱象丛生,房价持续增长,百姓意见很大,而政府过惯了吃土地饭的日子,再想回过头来调控房地产已经倍感困难。就此而言,通过发行地方债,拓宽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不仅使政府的融资手段多元化,还可以改变地方政府的融资结构,肯定是有积极意义的。
当然,“欠债还钱”是最通俗的常识。地方政府在大举发债的同时,必须注意到可能存在的金融风险。过去有研究资料表明,美国、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政府的主要融资手段大多通过债券市场来实现。比如,今年一季度,美国政府发行债券的总额即为2948.50亿美元。相比较之下,中国政府通过债券市场直接融资的比重相对非常小。但是必须指出,美国等国家在发行政府债券方面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积累了许多经验。尽管如此,美国仍有地方政府宣布破产的先例,欧洲一些国家更是因为借债过多、偿还压力过大而痛苦万分。显然,我们必须在学习国外政府融资方面的成功经验的同时,警惕那些失败的、惨痛的教训。
对于热心追捧地方政府发债的社会公众来说,积极踊跃地认购政府债券,是多了一些理财的路子,也是借此表示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而从政府的角度说,既要善于做债券发行的宣传推广工作,保证融资过程的顺利。同时也应该充分向公众解释清楚相关知识,说明什么是“地方政府债”,说明地方政府“自行发债”与“自主发债”的区别。在必要的时候,还应该告知,发债规模限额、期限结构、利率水平、结转和到期还债方式等等内容,甚至需要告知地方政府所发行的债券以什么方式进行担保,最终的偿还者是谁。如此,才能保证让投资者放心、安心。
我们以为,更为重要的不是“自行发债”或“自主发债”,也不在于发行多少债。关键的一个问题是要把通过发债融资弄到手的钱管好、用好。毫无疑问,这对地方政府是一个新挑战,是对其工作的一种新推动。比如,有关地方政府的预算编制工作需要加强了,财政收支需要更加透明了,“三公经费”不仅要更公开,而且要更为精打细算了,等等。如果能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也可视为地方政府试行自行发债的一个重要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