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密集减持中资银行 境外投资者获三位数投资回报率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8 14:02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从总体来看,这笔账还是划算的,不会对中资银行产生较大的影响。引入境外投资者对当时的股份制改革有着巨大的帮助,不能以现在的投资收益简单衡量

  ◆导报记者 邵好 济南报道

  面对持续低迷的国际经济环境,市场上传言已久的“境外投资者抛售中资银行股份”的消息终成现实。

  近日,工商银行(下称“工行”,01938.HK)、建设银行(下称“建行”,00939.HK) 相继被高盛和美国银行(下称“美银”)减持,两家中资银行被减持涉及金额高达约合600亿港元(77亿美元)。

  对此,山东财经大学(筹)财税金融研究所所长、导报特约评论员陈华17日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高盛和美银此次减持主要出于自身原因,工行、建行运行平稳,不存在被减持的理由。

   几乎同时减持

  15日,建行公告称,公司14日接到股东美银的通知,美银于11日和14日同意以协议转让方式向几家机构投资者转让约104亿股建行H 股股份,约占建行总股本的4.14%。建行表示,本次转让后,美银持有公司H 股股份21.48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86%。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8月,美银曾承诺未来12个月内无增持或减持建行股份的计划,称将长期作为建行的重要股东,未来双方的战略合作地位不会改变。双方还宣布将继续开展新的5年战略合作计划。显然,美银没有遵守之前的约定,在涉嫌违约情况下减持了建行股份。在美银发布减持公告后,建行很快作出回应。建行行长张建国称,美银由于自身原因减持建行股份,对建行的经营发展没有影响。

  而仅一日之隔,工行被减持的消息得以确认。16日,港交所披露,高盛已于14日申报出售17.52亿股工行H股,其在工行H 股的持股比例由12.13%降至10.11%,低于此前抛售24亿股的市场传闻。数据显示,高盛出售的每股平均价为4.88港元,共计套现85.5 亿港元。对此,工行行长杨凯生表示,这是高盛自身资产配置的需要,对此表示理解,任何进一步的持股变动将取决于高盛自身。他还称,高盛仍认为工行具有投资价值。

   弥补资金缺口

  “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此番减持的原因不在于中资银行,而在于国外投资者自己出了问题。”陈华对导报记者表示,国际经济形势不见好转,部分投资机构在经营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加之相关政策约束,使其不得不被动减持。

  导报记者了解到,4日,国际金融监督和咨询机构金融稳定理事会发布全球29家“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名单。根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G20)协议,这些金融机构将被要求额外增加资本金,美银、花旗、高盛及摩根大通等均名列其中。

  G20明确要求,具有系统重要性影响的银行资本金需额外增加1至2.5个百分点。而根据《巴塞尔协议III》 ,到2013年全球金融机构的最低核心资本充足率将提高至7%,这意味着具有系统性影响的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需提高至8%-9.5%。

  从美银三季报来看,截至9月底,美银核心资本充足率仅8.65%,而同期摩根士丹利公布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3.1%,高盛为12.1%,摩根大通则为9.9%。

  根据瑞士联合银行(UBS)的分析报告,由于系统重要性银行面临附属资本增加压力,而它们在中资银行上收益颇丰,未来这些战略投资者可能进一步减持中资银行股份以补充自身的资金缺口。

  (责任编辑:刘蕾)

  

  获得巨额收益

  在此番减持中,除了密集的减持时间,高盛和美银的巨额投资收益也让市场为之震惊。数据显示,美银2005年6月投资建行,在2008年11月前累计4次增持,投资总额约119.1亿美元。2009年至今年8月,美银曾4次减持建行股份,套现194亿美元,获利高达75亿美元。算上本次套现,美银已累计套现5次,套现约260 亿美元。以此测算,美银入股建行6年的纯利润是155.9亿美元,利润率约为131%。

  而在工行方面,算上此次减持在内,高盛在工行上市后共进行了3次减持,累计套现约52.48亿美元,3次减持后高盛仍持有约87.78亿股工行H 股,价值约52.44亿美元。高盛以25.8亿美元入股工行始于2006年1月,以此测算,高盛入股工行5年多获利约80亿美元,利润率超过300%。

  “巨大的投资收益和三位数的投资回报率,主要原因在于其初始投资的价格较低。”陈华告诉导报记者,高盛和美银的投资期限在5年左右,当时正在进行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需要引入外来投资者。“当时的定位是战略投资者,至于有没有做到‘战略’二字,就很难界定了。”陈华说。

  数据显示,当时美银和淡马锡分别斥资25亿美元和14.66亿美元购进了建银9%和5.1%的股权,每股定价仅为区区0.94港元。接下来引进外资投资者的中国银行、工行也未避免入股价格过低的命运:2006年,高盛、安联及运通出资37.8亿美元入股工行,收购约10%股份,收购价格1.16元/股。

   影响有限

  “从总体来看,这笔账还是划算的,不会对中资银行产生较大的影响。”山东财经大学(筹) 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导报特约评论员张延良对导报记者表示,引入境外投资者对当时的股份制改革有着巨大的帮助,不能以现在的投资收益简单衡量。“当时的主要任务是推动股改完成,采取较低的定价策略是为了吸引投资者。”

  导报记者了解到,在2005年至2006年间 ,由政府方面巨额注资后引进的所谓长期战略投资者,协助中资银行进行改革或境外上市,包括高盛、花旗集团、汇丰、TPG 集团、淡马锡、安联和苏格兰皇家银行在内的一些外资银行,持有中国主要银行价值上千亿美元的股份。

  “在当时来看,其出售给境外投资者的股票价格已经超过了净资产,我们自身有一定的收益 。” 张延良说,“况且,所抛售的股份并没有直接在二级市场上流通,接手的仍然是国际投资机构。”

  对于境外投资者是否会在短期内继续减持,张延良表示,欧债危机形势未明朗,外资是否继续减持,目前仍难判断。但目前中资行质量较好,盈利处在世界前列,只要外资机构的财务不出现问题,不太可能继续减持中资行股份。 记者 邵好

  (责任编辑:刘蕾)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