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印发《茧丝绸行业“十二五”发展纲要》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8 19:03 来源: 中国网中国网11月18日讯 据商务部网站消息,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商务部组织制定了《茧丝绸行业“十二五”发展纲要》。要求各地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以下为规划全文:
商务部关于印发《茧丝绸行业“十二五”发展纲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商务主管部门、茧丝办: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我部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相关部门、地方茧丝绸行业主管部门、有关商协会及专家意见基础上,组织制定了《茧丝绸行业“十二五”发展纲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当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商务部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七日
茧丝绸行业“十二五”发展纲要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茧丝绸行业“十二五”发展纲要,主要阐明茧丝绸行业发展状况、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为“十二五”期间我国茧丝绸行业的发展提供指导和依据。
一、“十一五”回顾
(一)积极应对不利影响,行业发展保持基本平稳。
我国茧丝绸行业在促进结构调整、大力培育自主品牌、积极扩大出口等政策推动下,“十一五”前期延续了“十五”发展的良好势头。2008年下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生产要素价格上涨等影响,传统出口市场需求受到抑制,我国丝绸出口明显下降,行业长期积累的各种矛盾凸显,行业生产和经营受到较大影响。随着国家积极扩大内需等政策措施的实施,到“十一五”末,我国茧丝绸行业运行指标基本恢复到“十一五”初期的水平,行业出现加快复苏的发展势头。2010年,全国桑园面积达到1203.1万亩,蚕茧产量64.9万吨,生丝产量16.2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3.7%、5.4%和30.4%。
(二)“东桑西移”成效显著,区域结构进一步优化。
“十一五”期间,茧丝绸业根据行业实际状况,在充分尊重茧丝绸行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抓住“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纺织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大力实施了“东桑西移”工程,有效实施资源整合,实现了东部地区加工、技术、管理及资金优势与中西部地区土地、人力及资源优势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区域结构的优化,也为东部茧丝绸行业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截至2010年,中西部地区(不包括青海、西藏)桑园面积和生丝产量占全国比重比2005年分别提高10.1和23.0个百分点,产业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三)科技推广和创新稳步推进,产业升级步伐加快。
“十一五”期间,以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为代表的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服务;家蚕基因组研究取得国际领先地位,优质高效养蚕新技术得到有效推广;自动缫丝装备智能化技术研究步伐加快,新增缫丝设备全部采用自动缫丝机,生丝品位稳定性显著提高;丝绸加工技术和设备水平明显提高,产品研发能力提高,品质和档次不断提升;产业集群和特色基地稳步发展,集群效应开始显现;缫丝、印染等重点领域废水治理和回用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节能减排水平稳步提高。
(四)市场结构有所调整,营销环境得到改善。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对美国、印度、日本、韩国等主要出口市场丝绸贸易规模有所下降,对巴基斯坦、土耳其、俄罗斯、罗马尼亚等国家出口增速加快,生丝和真丝绸缎出口继续稳居世界首位,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重分别达到90%和70%以上。随着国内消费水平的稳步提高,国内市场潜力不断释放,内销比重持续增加,丝绸家纺、丝针织品、丝绸饰品、丝绸混纺交织品等已成为市场主导产品;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中国丝绸交易会等大型专业展会,为产业技术合作、品牌宣传、贸易合作搭建了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平台,丝绸营销环境得到改善。
(五)丝绸文化建设加快,品牌影响进一步提升。
民间资本参与建设丝绸博物馆和丝绸文化园步伐加快,云锦、缂丝、莨绸、刺绣等一批民间传统丝绸工艺和技法作为非物质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弘扬了中国丝绸文化,促进了丝绸企业品牌宣传;“高档丝绸标志”市场认知度日益提高,27家授权使用高档丝绸标志企业的销售额达25亿元;随着行业科技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以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自主品牌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丝绸品牌影响力得到有效提升。
“十一五”时期,我国茧丝绸行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基本完成了发展纲要所确定的主要任务,为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丰富人民生活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一些矛盾与问题仍未有效破解,主要有:蚕茧生产波动较大,产业基础仍不牢固;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有待突破,行业技术创新和人才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产业集群发展规模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集团和自主品牌;对国内丝绸市场和国际新兴出口市场的开拓不足,抵御国内外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等,需要在“十二五”加快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