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制定PM2.5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0 07:20 来源: 经济日报10月底,北京连日出现大雾灰霾,引起了公众对空气质量的忧虑,纷纷将目光投到了美国驻华大使馆公布的PM2.5数据上,因为这一数据已经表明,北京空气质量超过危险的程度,甚至达到有毒害的水平。但北京市环保局同期的数据显示,当日北京的空气污染水平为“三级轻微污染”。
“为什么我们的数据与美国大使馆公布的相差几倍?公众到底该相信谁?”、“为什么我们不监测PM2.5的颗粒物?”这些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近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第二次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新的修订稿中是否回应了民众的关切?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亮点?
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有三方面突破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首次制定PM2.5的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与现行标准相比,主要有3个方面突破:调整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方案,将现行标准中的三类区并入二类区;完善污染物项目和监测规范,包括在基本监控项目中增设PM2.5年均、日均浓度限值和臭氧8小时浓度限值,收紧PM10和NO2浓度限值等,提高数据统计有效性要求。
在项目限值的设置方面,修订稿将污染物项目PM2.5年和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分别定为0.035毫克/立方米和0.075毫克/立方米,综合考虑了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大气污染物环境风险防控的研究成果和我国当前实际环境形势,与世界卫生组织过渡期第1阶段目标值相同,符合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阶段和环境管理的需求。
另外,在征求意见稿中,对于臭氧的监测除沿用之前的1小时浓度值外,还增加8小时浓度值,这主要是因为,有关研究表明较低臭氧浓度情况下8小时暴露与健康效应更直接相关,目前主要发达国家对臭氧的评价也是采用8小时平均浓度值。此次修订可在环境空气质量实时报过程中,更有效提示公众和环境管理部门防护臭氧的健康影响。
缩小感官感受与指数的背离感
公众对于优良天气的感官感受与空气污染指数(API)常有背离之感,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目前纳入空气污染指数的评价因子偏少,已经不适应我国当前空气污染评价要求;二是API发布的周期与传统意义上的自然日有区别;三是24小时的周期评价结果与某一时刻的感官存在一定差异。对于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PM2.5是造成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配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而制定的《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日报技术规定》颁布实施后,预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两者之间的差异。
AQI比API主要有四个方面改进:将环境空气污染指数(API)改为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与国际通行的名称一致。评价因子增加了臭氧、CO和PM2.5,以更好地表征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反映我国当前复合型大气污染形势;调整了指数分级分类表述方式,与对应级别空气状况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描述更匹配;完善空气质量指数发布方式,将日报周期从原来的前一日12时到当日12时修改为0点到24点,并规定实时发布SO2、NO2、PM10、CO、PM2.5、臭氧小时浓度和臭氧的8小时浓度。
新指标的设定对于监控和减少我国部分城市雾霾天气也有一定意义。雾霾包含了两个不同的概念:雾是相对湿度较高时发生的自然现象,而霾是一定天气条件下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子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我国区域性灰霾天气日益严重,与人为排放的大气颗粒物不断增加,尤其是细颗粒物增加有关。修订稿增加PM2.5项目为基本监控项目,同时收紧PM10和NO2浓度限值,出发点就是针对当前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突出环境问题,引导有关区域的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开展相应的大气环境保护工作,防控灰霾等重点大气污染问题。
改善环境质量的关键是节能减排
虽然目前已有成熟的PM2.5监测技术,并且我国已经在部分城市开展了包括PM2.5在内的城市空气质量试点监测工作,但由于在全国统一开展PM2.5监测涉及仪器设备购置安装、数据质量控制、专业人员的培训、财政资金的支持等大量系统的准备工作和能力建设工作,因此目前在全国范围内立即开展PM2.5监测工作还有一定难度,需要逐步推开。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增加了PM2.5和臭氧8小时指标、收紧了PM10和NO2限值,这对于加强大气环境保护、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将产生积极促进作用。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不管是控制PM10还是PM2.5,改善环境质量的关键是节能减排,只有排放少了,污染物浓度降低了,加上我们周围的生态环境好转了,我们的空气质量状况才能真正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