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一”业务只起配置功能?_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1 01:32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谢潞锦
在相当一部分专业投资机构眼里,基金公司除了普通的公募业务外,与企业年金、社保以及其他法人机构业务相关的专户业务显得十分关键。“这能够为基金公司开发新的业务亮点,且能获得长线机构资金的关注。”某大型基金公司机构业务部负责人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称,与“一对多”业务相比,公司方面更关注“一对一”业务。但在经历了行情的动荡后,各家机构对于“一对一”业务的认识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行业空间巨大
一位长期从事资产管理的资深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现在资产管理行业出现的困境是,一方面,产品设计远远满足不了大量机构的理财需要。另一方面,已经出现的各种阳光私募以及公募基金的专户业务可能在实际运转中发生了一些问题。“从时间周期看,对于有特殊理财需要的机构资金来说,他们往往更加关注两年期或者三年期的理财产品,波动过于高的产品设计并不能解决这类机构的问题。”在实际情况下,“一对一”类型的理财业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专户的出资者所决定,而公募基金方面只是具体的执行者。“其中主要原因在于,有‘一对一’理财需求的机构投资者往往把这类专户业务视为资产配置的一部分,因此,在事先与基金公司交流中,已经约定了投资策略。相对于公募机构,这些专户业务的出资方很多本身就具备高超的操盘能力,尤其是对宏观政策、产业政策的把握能力。”根据这位人士的介绍,开展“一对一”业务的出资者,有的其实就是基金公司的股东关联方。
伴随着期指套利的兴起,以及越来越多的产业资本开始进入资本市场以及商品市场,更多的机构把眼光放在方兴未艾的专户业务上。据了解,部分涉足股指期货领域的基金专户业务已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投资结果。比如,专户业务中的固定收益产品有很大的潜在市场,一旦传统的固定收益产品与期指等金融衍生品工具结合,那么将会形成新的市场空间。这对养老金、企业年金等追求长期稳定收益的机构投资者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一位私人银行业务负责人认为,从国内高净值群体的未来理财需要看,目前的低风险产品远远满足不了这些人群的需求。类似基金“一对一”的专户业务,很能满足有着特殊需求的投资者的现实需要,但有无良好的历史业绩以及丰富的策略,将是未来这块市场发展与壮大的关键。
权益类难当重任
事实上,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经营,基金“一对一”服务中的权益类产品很难满足投资者的需求。
“到目前为止,A股市场还是一个与政策面高度相关的市场,且是一个典型的单边市场结构。”一位多年参与过基金“一对一”业务的金融机构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面对复杂的A股市场运行,基金“一对一”业务中的权益类业务难以摆脱“靠天吃饭”的尴尬境地。
比如,有的机构今年来的权益类产品已经亏损20%,若不是该机构的整体投资规模超过百亿,今年可真要“喝西北风”了。不过,正是在固定收益类产品上的投资得法,其上百亿的投资规模今年来还是获得了6%的正收益。这既难能可贵,也反映出资产组合的重要性。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选择资产配置方向和稳定的策略,乃是‘一对一’业务成功的重要条件。”上述人士表示,目前基金公司“一对一”业务只是机构投资者庞大投资组合的一小部分,主要起配置作用,未来能否成为理财市场的主流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