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一场全民族的会战:提升产业竞争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1 03:37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专访中国商业联合会会长、原商务部副部长张志刚:

   一场全民族的会战:提升产业竞争力

  

   本报首席记者 赵忆宁 北京报道

   为了应对入市,中国进行了大范围的结构调整,有大量的国有企业职工失业,甚至全家没有工作,好多工人拿着纺锭准备打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你砸我们的饭碗,我们就要你的命,非常痛苦。

   虽然我们入世十年了,但是由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组织规则的状况还没有改变,以前更多的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忙于应对。今后我们应该在熟悉这些规则以后,运用它、发展它、驾驭它。

   中国已经结束“见习生”的历史,下一步是如何当好“优等生”,我们要继续积极推进世贸进程,继续成为坚定支持世贸组织健康发展的建设性成员。

   十年前,张志刚在国家经贸委任副主任时参加了WTO后期的国内协调工作,根据国务院的安排,国家经贸委负责协调各部门的方案,之后由外经贸部谈判代表团对外谈判。所以龙永图比喻张志刚等“是在厨房里做饭”的人,而他自己则“是端出去请客的”。

   “请客”不容易,“做饭”更不容易,因为做饭的人要看清家底才能决定做什么样的饭,摸清七十个产业的家底就是张志刚等人的任务。

   “最痛苦的时期”

   《21世纪》:您在经贸委直接负责产业,中国入世谈判期间,以您对中国产业的了解当时有什么样的担心?

   张志刚:面对入世谈判,我记得当时把我们国家的产业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我们有优势的,第二是优势与不足并存的,第三是处境非常不利的。

   我记得我们最担心的三个领域,第一产业是担心农业,中国的农业生产水平比较落后,开放了怎么办?非常担心;第二产业是工业领域,最担心的是产业链长、附加值高、关联度大的汽车产业。第三个领域是现代服务业,尤其担心的是金融业,后来因为现代服务业最终我们对外承诺的不是太多,所以也没有发生大的情况。但是在整个产业界,可以说是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的积极应对的结构调整和提升生产力水平的大战,至今回忆起来也是非常惊心动魄、难以忘怀的。

   《21世纪》:李岚清同志说过,15年谈判我们是边谈、边发展、边改革。您是否介绍一下我们的国有企业面对即将入世是什么样处境又是如何改革的?

   张志刚:早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就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当时提出了改制、改组、改造,加强企业管理,简称为“三改一加强”,此后,现代企业制度在以国企为主的企业界大规模地实施,估计自谈判以来的15年内投入了大约数千亿元进行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提升生产力水平应该说是最积极的应对。

   你可能还记得,从1997年到1999年我们曾经在纺织行业砸纺锭,当时国家拿出五十个亿,淘汰四大类解放初期就有的纺机,工人们和我们都非常痛苦和难受。为了应对入市,我们进行了大范围的结构调整,那时的中国进入了最痛苦的时期,有大量的国有企业职工失业,甚至全家没有工作,好多工人拿着纺锭准备打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你砸我们的饭碗,我们就要你的命,非常痛苦。我们那个时候没有向世界任何一个国

   家说过我们有成千上万的工人失业,我们是在认真地调整结构和积极地应对,我深深地体会到我国工人伟大,人民伟大,我认为这段历史是永生难以忘怀的。

   《21世纪》:我记得1998年初,新一届政府就职的第一件事便是“向自己开刀”,40个部委被精简为29个,裁员近两万人,以主管行业内企业为主要职能的9个专业经济部门成了被裁撤的首要目标。

   张志刚:被撤销的国家各部名单囊括了绝大部分专业经济管理机构,包括国家国内贸易部、国家煤炭工业部、国家机械工业部、国家冶金工业部、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部、国家轻工业部、国家纺织工业部、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在后缀从“部”变成“局”以前,这些机构都曾掌管过亿万资财。而在这九个部委并入国家经贸委的时候,缩减为三个司局,他们在中国政府序列中专司行业管理的机构和职能从此消失,政府行政机构改革实现了突破性进展。

   “我们知道垄断不是好体制 ”

   《21世纪》:在中国积极应对入世时期,什么事情使您至今难忘?

   张志刚:大约是1998年,当时我和中财办副主任杨凌隆分别带了两个队做调研,他负责长江流域,而我在北方,对产业链长、关联度大、附加值高的汽车行业进行调研。调研结果发现,长春一汽是我们国家汽车制造业的祖师爷和第一个基地,也是156项工程之一,当时甚至连汽车的外形车身设计的能力都不具备!当时我们国家发展汽车工业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发展汽车工业,我们的第一辆汽车,是我们中国人用手“抠”出来的,早在五十年代末就曾经去中南海向毛主席献礼,而韩国是在1967才开始起步,可是我们到了调研的时候,中国的汽车工业居然连车身设计的能力都不具备!这使我们大吃一惊。

   最后我们向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作了汇报。我们当时提出来,建议把我国发展汽车工业的指导方针,由自主创新改为自主创新与引进先进技术相结合,从此50%的投资就开始了。当时所有的国外大企业都要进入中国,虎视眈眈,但是由于这个方针当时没有在文字上确定,但是在实践上已经这样展开了,所以大家看到现在的情况。2009年,中国的汽车总销售量是1479万辆,我们生产量是1464辆,多出来的15万辆是进口的,2010年应该达到1800万辆,产销都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国,而且有了自主产权的汽车和设计能力。

   《21世纪》:为了应对入世,调整的行业不止汽车行业吧?

   张志刚:还有一个是石油,我也给你讲讲石油调整的真实情况。当年石油行业的重组举步维艰,因为之前成品油市场出现了十分混乱的情况。在中国即将加入WTO的前夕,世界所有的石油大亨都要求进入中国的国门,纷纷找国家发改委、经贸委和商务部(当时的外经贸部)谈怎么样进入中国。石油是战略物资,它不同于一般的资源,当时曾经提出过合并为四个企业的方案,后来确定为中石油、中石化。当时的想法是“相对集中,形成合力”、“以垄断来治过乱”,当时混乱到什么程度,成品油部分地区供不应求,油品走私,多少封信反映到中央和国务院。

   我们知道垄断不是好体制,但是由于这个战略物资不仅涉及国计民生还涉及到国家安全,特别是面对强大的世界石油大亨的进入,战略物资行业处在应对的关键的时候,靠成千上万个石油中小企业是难以支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石油安全的。我们也希望保持竞争,希望过一阶段以后就引入中化还有中海油,国外企业如BP等也开始进入。我们希望中化与中海油也进入这个市场,但在我的任内没有实现。当时的政策是,成品油批发可以联营,零售对各种所有制放开,直到现在。现在,中小企业意见很大,是应该认真解决“竞争不充分”问题的时候了。

   此外还有钢铁、氧化铝还有其他有色金属方面。钢铁我们当时不行,别看现在多得不得了,现在第二到第十名加起来产量还比不上我们一家,当时确实很困难,2001年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一年,面对钢材进口关税下降、取消进口限量登记制度和许可证制度增加了国外厂商对我国的出口,全行业才盈利几十亿元。我想,举纺织、汽车产业和石油、钢铁这些涉及到国计民生的产业,是想说明那时我们的产业是如何积极应对中国加入WTO的。

   一场全民族的会战:提升产业竞争力

   《21世纪》:您如何评价中国入世后提升产业竞争力呢?

   张志刚:我认为,世贸组织规则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生产力是各种经济关系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核心的竞争力。十五年的谈判,十五年各级政府始终坚持不懈推进技术改造,总投入累计不低于数千亿元,无论是淘汰“五小”、“砸纺锭”、有色行业重组、石油石化的重组、大规模引进外资改组改造传统产业等等,这是个在中华大地上出现的威武雄壮的活剧,就是在经济领域全国人民参与的“联合攻关”和“会战”,由此大大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经济竞争力。

   《21世纪》:我们还有哪些不足或者待改进的方面?

   张志刚:如果说,当初在应对WTO入世前我们更多的是担心的话,我认为今天我们有了成就更需要冷静。虽然我们入世十年了,但是由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组织规则的状况还没有改变,以前更多的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忙于应对。今后我们应该在熟悉这些规则以后,运用它、发展它、驾驭它。一个发展中国家从落后走向富强的过程当中,存在着基础理论研究不够的问题,包括对WTO基本知识和规则也是在有限的范围里,有限的掌握程度中。但是中国人很勤奋,中国人要认真学习什么会学得很快,我对这点充满信心。

   《21世纪》:您是否可以就中国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5年的谈判和正式成为成员10年的历程做一个最后评价?

   张志刚:我想谈三点。首先是思想观念的飞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思想路线和推动的真理标准的讨论,冲破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时期形成的思想禁锢和樊篱,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确立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生产力、不改善人民生活死路一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精辟论断,为对外开放做好了思想、理论和舆论准备,并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一次思想观念的飞跃。

   其次是改革经济体制。于1992年召开的中共中央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后,相继进行了财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为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为群众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制度基础。

   第三是法制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世贸组织遵循规则办事。加入世贸组织前后,我们清理了大约数千件法律文件,制定了一批新法规。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框架体系。

   现在,综合国力有很大的增强。进入新世纪的十年,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其积极因素之一。从2001年到2010年,我国出口从2661亿美元增至1.58万亿美元,增长近5倍,年均增长22%;进口从2436亿美元增至1.39万亿美元,增长4.7倍,年均增长21.4%;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左右;经济年均增长约10%,经济总量超过法、英、德、日从世界排名第六上升为第二。中国已经结束“见习生”的历史,下一步是如何当好“优等生”,我们要继续积极推进世贸进程,继续成为坚定支持世贸组织健康发展的建设性成员。

   “改革开放就属于这样一个文明”

   《21世纪》:你的总结很好,您对中国的下一步有什么想法?

   张志刚:我想,首先是要坚定不移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要建设消费型、服务型、创新型的国家,必须做好生产力这篇大文章。要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虚拟经济的发展水平要与实体经济相适应,这样才能实现我们经济平稳较快可持续的发展,虚拟主要是指资本市场和金融,过快的超前的去做脱离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金融创新,应该引起警惕;

   第二,当我们发展到一定的时候,总是时不时听到对改革开放的质疑声,怀疑走得对不对,我认为中央多次明确提出的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要永远坚持,应该建立一个既能继承自己的光荣传统,又能够包容和吸收世界一切先进文明的成果,改革开放就属于这样一个文明。

   第三是希望在未来继续加强法制建设,坚持保护知识产权,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树立法制国家诚信国家的形象;

   第四个就是要引导有条件的企业更大规模,更加健康有序的走出去,让企业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过程当中唱主角。发挥企业在加入WTO以后,或者叫后WTO时代市场经济的主体作用,这是我们市场经济的基础。

   现在我们正在建设一个学习型的政党,服务型的政府和创新型的国家,要让企业、非政府组织担当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使政府、企业和社团成为支撑市场经济的三根支柱。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去实现我们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共同目标。

分享更多
字体:

上一篇:编者按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