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两度危机中的脸谱: 合资基金公司生存真相还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1 04:02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杨颖桦

  2008年9月15日雷曼宣告破产保护,由此,次贷的飓风开始从华尔街横扫全球。如果我们将时间稍微倒退回这一年的开端,一切都看来很美好。

  在这一年,中国走入“入世”的第七年,而这同样也是合资基金公司的中外股东婚姻的第七年;这一年,沪指在此前创造了6000点的新高,普华永道在2007年中对合资基金高管们启动的首次调查显示,他们对于合资基金公司以及基金行业的未来前景极其乐观。

  然而,这场一路备受关注的婚姻却在次贷的飓风下险遭“七年之痒”的困境,仅仅在两年之后,普华永道在2009年中对合资基金高管们启动的第二次调查显示,各种不同的沮丧情绪已经出现。

  而这种鲜明的变化,既有中国A股市场本身承受的从2007年10月6000点峰值一路断崖式下跌至2008年1600点的内因,也有次贷危机给那些处于次贷风暴眼的外资股东方们带来的猝不及防,以及由此带来对国内合资基金公司经营稳定情况的忧虑。然而,事后的事态发展证明,这一次猝不及防的海外风暴,给合资基金公司带来的更多是心理上的影响,并未出现大规模的外资撤资状况。

  而到2011年,已是中国“入世”的第十年,这一年,海外的风暴又起,这一次煽动风暴的蝴蝶翅膀则是从次贷危机延绵而来的欧债危机,而这一次,合资基金公司又呈现了不同情况。

  同样是普华永道的调查,在2011年出炉的第三次“合资基金在中国”调查显示,合资基金公司的管理者们,对于行业的发展预期,早已沧海桑田:接受调查的70%参与者预计,未来将会有合资基金管理公司从这市场中撤离。

  “入世”十年,合资九载,两度危机,沧海早已变桑田,合资基金公司们从极度乐观到隐现退意,这到底发生了什么?

  2008次贷危机:猝不及防

  事实上,在雷曼倒下之后,一连串欧美大型金融机构纷纷披露不同程度的“伤口”,而当其时,截至2008年10月份,全国共有60家基金公司,其中有31家是中外合资基金公司,占去了基金行业的半壁江山,其中大部分合资基金公司的外方股东正是这些伤痕累累的欧美金融机构,而他们的资产出售或者是资本运作则直接导致了当时的合资基金公司的外方股东控制权发生巨大变化。

  首先倒下的是世界最大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AIG当时爆出高达750亿美元的财务危机,并计划改组企业业务、出售旗下若干优质业务,以筹措急需资金。

  而当时的友邦华泰基金股东中,正有着AIG的影子,其中华泰证券持股49%,外方股东AIGGIC 持股49%,苏州高新股份公司持股2%,外方股东AIGGIC的母公司就是麻烦不断的AIG(美国国际集团)。

  而随之是欧洲的坏消息,富通集团此前以240亿欧元参与收购荷兰银行(ABN AMRO)之战,为自己留下了隐患。随着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的发展超过预期,富通集团受此影响逐渐陷入困境,股价也大幅缩水,曾经一度跌破5欧元。而富通从此被逼走向了国有化的过程,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股权动作之后,富通集团退出银行业务。集团资产只包括富通国际保险公司和一个拥有总值104亿欧元结构性产品的实体公司。其中集团大部分资产都归在国际保险公司。

  而这对国内的合资基金直接造成影响的无疑是海富通公司,富通基金管理公司拥有海富通基金公司49%的股权。而在一系列重组完成之后,富通基金的母公司比利时富通银行和卢森堡富通银行的股权结构发生变化。富通基金的间接股东将由原富通集团,变为比利时政府、卢森堡政府和法国巴黎银行。

  同样的变化出现在中银国际基金身上,2008年9月14日美林被美国银行以总价43.5亿美元收购。由于美林拥有贝莱德投资管理公司49%的控股权,而后者则控制着中银基金16.5%的股权。这也致使中银基金外方股东实际控制人变为美国银行。

  此外当时股东方风雨飘摇的还有国联安基金,2008年以来,国联安的外方股东安联集团公司不断受到次债带来的冲击,其中包括保险市场上人寿业务的需求低迷和安联集团旗下德累斯顿银行因次债所引起的业务亏损。

  而这些外资股东方的剧烈波动在国内引起了敏感,当其时监管层也首次出面调查合资基金的生存状况。当时,全国各地的合资基金公司都接到了来自监管层的邮件,要求上报外方股东其海外股东受金融危机影响的情况,以及对合资公司可能产生的影响。据悉通知同时要求合资基金公司密切跟踪海外股东的财务状况。

  而合资基金们也急忙公告以维护投资者们的信心,其中当时的友邦华泰基金公司就连发两项声明,表示该事件对基金投资不会造成任何影响;AIG也在得到政府救助之后,声明不会出售亚洲业务。而海富通基金也在当时声明表示,富通基金是一家具有独立法人治理结构的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富通基金的母公司,富通集团此次资本结构重组,将不会影响富通基金正常的经营管理和投资运作。

  可以说,当时的危机在市场心理上对各家合资基金公司造成了一定影响,然而在事后的事态发展来看,外资股东方遭遇的危机,未对这些中外婚姻造成太大影响,真正受到直接影响的仅是友邦华泰,其在2010年更名为华泰柏瑞,原因在2008年美国次债危机之后,美国国际集团投资有限公司为偿还政府巨额债务,将旗下资产管理业务出售,李泽楷旗下的盈科拓展集团通过其子公司Bridge Partner成功收购了该部分资产,其中就包括友邦华泰49%股权。

  一位上海合资基金公司人士对记者回顾当时的情况时指出,次贷危机对国内合资基金公司的实质性影响比较小,首先因为中国基金公司都是独立运作的实体,实际受影响不大;另一方面,外方股东母公司的变更或者财务状况的变动,也不太容易波及国内基金公司的正常运行,特别是造成外资股东的撤资回巢的问题,因为基金公司的牌照资源仍是稀缺,在当时基金业发展势头依然迅猛的情况下,没有外方股东会轻易放弃股权。

  2011欧债危机:噩梦不断

  虽然那一场惊心动魄的次贷危机,未对合资基金公司造成太大的影响,但其给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是深远的,由此给资本市场和基金业留下的伤痕也是难以磨灭的。

  同时它还给下一轮危机埋下了伏笔,而这个名为主权债务危机的新一轮风暴终于在2010年底随着希腊的主权评级被降级而引爆全球。

  而这直接导致市场对合资基金公司股东方稳定情况的再一次担忧,而这次担忧与上一轮明显不同的是,风暴的中心眼从华尔街来到了欧洲。

  据统计显示,目前中欧合资基金公司达18家,管理的资产规模超过6000亿元,约占目前中国A股公募基金资产规模25%以上。其中,法国银行业背景的基金公司有农银汇理、海富通。浦银安盛、中海基金公司外方股东来自法国的保险业和私人银行业。瑞士两大银行业巨头瑞银集团和瑞士信贷则分别参股国投瑞银和工银瑞信。

  而这些有着欧洲血统的合资基金,其股东方则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欧债“伤害”。

  首先是各大欧洲银行股东方,以海富通的外方股东法国巴黎银行集团为例,其在最新公布的第三季度报告中显示,净利润骤减至5.41亿欧元,较去年同期减少72%。

  法巴指出,这是因为其减记所持希腊国债,受减记所持希腊国债总值60%的拖累,三季度法国巴黎银行减值损失达到21.4亿欧元。

  而农银汇理的外方股东东方汇理资产管理公司,是由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和法国兴业银行合资成立的。这两家银行也在欧债危机中备受煎熬,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兴业银行三季度净利润分别下滑36%、30.6%。而这也同样是因为减记希腊国债的直接影响,四大银行都将盈利大幅下降原因归咎于减记所持希腊国债。受减记所持希腊国债总值60%的拖累,三季度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减值损失为6.37亿欧元,兴业银行减值损失为3.33亿欧元。

  两度危机中的脸谱:合资基金公司生存真相还原

  而随着日前法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创下欧元问世以来最高纪录,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摆“乌龙”误降法国AAA评级,法国风险会否加大在未来是这些合资基金的法系银行血统股东方最大的变数。

  因为这直接影响到这些金融机构会否被逼走向出售资产的“断臂求存”的地步,而这会给合资基金公司带来直接的影响。

  以合资基金外方股东密集的欧洲银行业为例,根据普华永道预计,欧洲金融行业未来10年将出售或减记逾1.8万亿美元贷款资产,而2003年至2010年期间此数额为970亿美元。

  而欧洲银行早有动作。比如法国兴业银行宣布将通过出售资产腾出40亿欧元资金,从而将该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提高100个基点。而仅仅在今年第三季度,法国兴业银行已经变卖了35亿欧元的资产。法国巴黎银行也推出一项旨在将业务重心放回战略性业务的计划,通过调整业务重心,该行计划将风险权重资产规模削减约700亿欧元,削减比例为10%%。德意志银行也正试图出售资产和贷款组合。

  而要让这些外资股东稳住阵脚,最终只能依靠欧债危机的平息,而这个希望现在看起来已经越来越小。“最初的时候大家还对欧债危机不会最终走向最坏结果抱有一点希望,现在大家已经逐渐认识到,相对于美国与中国经济较为明朗的未来,欧洲可能要面对一个长久的艰难的未来了。”一位沪上券商研究所的所长对记者指出,“有中国梦,有美国梦,但是欧洲还是醒过来面对现实吧。”

  合资未来:如何突破“天花板”?

  欧债危机风暴下的合资基金们,虽然已经有了上一轮次贷危机的经验,市场也不再表现得惊慌失措,但是,更深的顽疾在等待着他们去解决。

  普华永道在2011年8月针对众多合资基金公司高管的第三次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70%参与者预计,未来将会有合资基金管理公司从这市场中撤离。

  而值得注意的是,合资基金公司的从业者们,对于未来越显悲观,他们认为,尽管目前合资基金公司在数量上超过了内资基金公司,但他们预计未来新的内资基金公司加入者数量将会超过新的合资基金公司加入者。

  “三年后市场上将会有45家合资基金公司,同时有超过50家内资基金公司。”普华永道的调查显示。

  不仅仅是合资基金公司在公司数量上被预计将会被内资超越,更重要的是,这些从业者们对于合资基金的市场份额增长不再持有信心。一个明显的对比是,在2009年普华永道的第一次调查中,合资基金公司的参与者们认为合资基金公司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而到了2011年,有近七成的受访者表示合资基金公司的市场份额将在未来三年保持不变。

  而这背后,不是简单的外资股东方在新一轮债务危机下的动荡而引起的,其背后真正的逻辑在于整个国内基金业的天花板。

  一位北京基金公司的高管对记者指出,目前包括合资基金在内的整个基金行业,在2007年超级大牛市、公募基金规模上了一个很大台阶后的停滞不前。其指出,这几年应该算是超预期发展后的正常调整。

  此外,由于制度性安排的长期资金入市仍未落实,基金的持有者主要还是散户化的,老百姓投资理念还是比较短期化的,这客观上也助推了市场与基金业绩的高波动性。

  而在这种大环境下,合资基金的外资股东方们在自身焦头烂额、而合资基金又在整体基金业绩黯淡的情况下萌生退意,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而这或给合资基金的未来造成阴霾,上述基金公司高管对记者指出,目前基金业的大体格局已定,短期内规模排名不会有特别大的变化,可能会有一些上下一两名的变化。但其指出,目前发展最重要的还是稳定,其中尤为关键的是管理层、核心团队和股权结构都要稳定。

  而这种稳定,或者取决于欧洲的股东方的自身抉择以及欧债危机的演变,这种变动在合资基金公司本身来看,几乎无力改变,合资基金公司能做的就是苦练内功,开拓新的市场。

  普华永道的调查显示,未来三年,合资基金公司的重要经营目标是进入新的地域市场,如香港,“这对一些调查参与者很有吸引力。”其指出。“合资基金公司很明显继续寄望于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新兴机会,他们相信香港将是一个重要的投资门户。”

  此外,上述调查显示,合资基金公司向2014年迈进的最重要细分市场是具有高资本净值的个人、保险业和一线以外的城市。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