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宏观审慎机制 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1 06:15 来源: 金融时报记者 万荃
央行日前在《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阐述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时表示,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密切监测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发展变化,把握好政策的力度和节奏,更加注重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继续加强地方融资平台公司贷款、表外业务和房地产金融的风险管理,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测分析,做好风险提示工作,防范系统性风险。
报告首次将“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凸显出来。对此,业内专家表示,目前我国金融体系呈现稳健运行态势,但是由于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和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度加大,我国金融体系中的系统性风险依然不容忽视。日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公布的中国“金融部门评估计划”(FSAP)报告中也提出,中国的金融体系总体强健,但却面临着不断累积的风险。对于央行在货币政策报告中提出的“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有专家认为,这主要是针对平台贷款、表外业务、房地产金融风险和民间借贷等问题。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表示,从长远来看,不能排除地方债务对整个宏观经济产生更大的系统性影响的可能。他认为,地方债务这几年来快速增长,主要债务来源是商业银行贷款给政府快速发展经济,而抵押物多为土地。然而,供地规模直接影响到财政政策,而财政政策与金融贷款又息息相关。“从这个角度看,供地量决定了货币量,而且成为推高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他进一步表示,如果未来地方政府不进行土地金融财政的改革,那么地方债务问题将一直存在,对于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将是很大的威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综合室主任陈道富分析,民间借贷为我国当前的经济、金融刚性带来一定的灵活性,是有益的补充,但其中又存在大量违法、不规范的因素。对于货币政策报告中提到的要“加强金融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完善市场法律法规”,有专家表示,未来应完善和规范民间借贷市场的法律制度,把民间借贷置于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之下;修改贷款通则或者出台放贷人条例,规范正常的民间借贷行为。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分析师周景彤对记者表示,受日均贷存比考核和货币政策不断收紧的影响,今年以来存款理财化和贷款证券化趋势非常明显,银行“双重表外化”的现象也明显。一方面,存款“搬家”到理财,是负债方的表外化。根据普益财富统计,今年前三季度银行发行个人理财产品共计14743款,发行规模估计达13.35万亿元。另一方面,银行大量代销融资性信托理财产品,委托贷款急剧放量,是资产方的表外化。“双重表外”业务的扩张,脱离了监管者的监管范围,且表内表外没有有效的风险隔离机制,不仅影响了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而且对宏观金融和经济稳定埋下了安全隐患。
业内人士表示,不论是地方融资平台、表外业务,还是民间借贷,在原有增长速度和结构上实现的金融扩张和配置,都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得以释放和调整。同时,我国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及民间借贷之间高度相关,需要着眼于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在切断单个领域与系统的紧密联系基础上,逐个化解。
在日前银监会召开的第四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分析会上,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强调:“坚守风险管理底线,切实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范,严防出现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加强合规风险管理,高度关注岁末年初的资金运行特点,保持高压态势,严防各种案件风险抬头。健全科学的流动性考核体系,严格执行存贷款指标日均考核要求,严禁通过发行短期理财产品变相高息揽储、规避监管要求、进行监管套利。加强对国际流动性新监管指标的理解和应用,切实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
“系统性金融风险关键在于预防,必须建立健全一套能够正确反映金融体系健康与稳定程度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防范长效机制,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应该在近年来宏观审慎监管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银行业实际,进一步探索建立宏观审慎政策机制,完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加强对系统性风险的有效防范。一是逐步建立对系统性风险的监测、分析与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系统性风险能力。二是科学运用留存和逆周期资本缓冲、动态拨备、贷款价值比率等监管指标,深入推进逆周期监管制度的完善和实施,加强对杠杆率等新监管工具的使用和研究,有效控制单个银行机构和整个银行体系的杠杆化程度。三是进一步提高并表监管能力,完善防火墙机制,加强跨业监管合作,强化对跨市场产品的风险监测,防止风险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