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若没加入WTO 享用汽车文明不知要推后多少年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1 15:01 来源: 中国经济网

  

  

若没加入WTO享用汽车文明不知要推后多少年

  昨日,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南方日报社承办的“龙行天下”中国入世十年系列论坛之汽车论坛在广州举行。

  

若没加入WTO享用汽车文明不知要推后多少年

  ——广汽本田执行副总经理姚一鸣 只有占据中国大半壁江山的合资企业把自主研发能力做强了,中国的汽车工业才能够做强。

  昨日,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南方日报社承办的“龙行天下”入世十年系列论坛之汽车论坛在广州举行。围绕“融合·创新”的主题,来自业内的重量级专家,以及广汽本田、东风日产、广汽乘用车、比亚迪等车企的负责人激烈思辩,在广州车展前奉献了一场汽车业的思维“盛宴”。

  入世十年来,我国汽车产量增长了近8倍,中国也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更重要的是,入世后,中国汽车业形成了“开放中确立大国竞争优势”的发展模式。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总编辑、南方日报社总编辑张东明在致辞时指出,十年来,南方日报一直高度重视对汽车产业的报道,是中国汽车产业黄金十年的一个有力的见证者,今后十年我们也必将在中国汽车产业的创新、升级之路上继续发出南方的声音。

  回望入世十年和汽车业的巨大变迁,南方日报是最重要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张东明介绍,十年前,南方日报以48版的规模推出了“龙行天下”中国入世大型纪念特刊,产生了重大影响。为纪念中国入世十周年,南方日报今年5月份以来,以“龙行天下,风起南方”为主题,推出中国入世十年系列论坛及大型策划报道活动,以此重新梳理和审视中国入世十年的得与失,在新的历史坐标中回望过去、展望未来。

  此次以“融合·创新”为主题的汽车论坛,成为入世系列论坛的第三个产业分论坛。

  “十年间世界政治经济局势风云变幻,中国总体经济实力已跃升全球第二,过去的十年也是中国汽车产业的黄金十年,汽车通过奢侈的门槛驶入寻常百姓家,中国已成为全球汽车产销的第一大国。”张东明对汽车业在入世十年间巨大变化的描述,引发了与会者的共鸣。实际上,汽车业是入世后变化最大的一个产业。

  权威统计数据显示,入世十年来,我国汽车销量由2000年的207万辆增长到2010年的1826万辆,十年时间产量增长了近8倍,年均增长率为24.3%。从世界范围来看,连续十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在汽车先行国家也是绝无仅有的。而增长迅速的汽车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逐年加强,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2000年,中国汽车产业增加值仅有864.06亿元,占GDP的比重为0.97%;2009年,中国汽车产业增加值达到5378.9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1.58%。

  正是这一宏大的背景,成为解读当前汽车业走势的最重要视角。

  “此次汽车论坛,旨在探讨经历了十年黄金发展期的中国汽车业在下一个十年中如何面对政策调整,新能源、环保等新挑战,通过技术的融合与创新,实现产业升级,推动汽车与人、汽车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张东明表示,南方日报扎根广东、辐射全国,一直高度重视汽车产业的报道。南方日报在2003年开办了汽车周刊,以权威的发布、理性的分析,为全国的汽车企业和华南地区的汽车消费者提供了一个专业的传播服务平台。“我们是中国汽车产业黄金十年的一个有力的见证者,今后十年我们也必将在中国汽车产业的创新、升级之路上继续发出南方的声音。”

  “入世以来最负责任产业之一”

  入世十年间,汽车业的“黄金十年”到底有哪些精彩细节?有哪些得与失?

  作为一个职业生涯长达43年的老汽车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付于武对此作出了全面客观的评价。“老一代汽车人曾经这么说,不干到100万辆死不瞑目,我们谁也没有想到,经过了十年的努力,我们站在了世界产销第一的位置,形成了大国竞争优势。”

  付于武认为,汽车业在入世十年间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在开放中形成大国的竞争优势,促进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大发展。首先立足于开放,在WTO的框架下逐步融入了国际的分工体系。其次在开放中充分利用给予自身的优势,通过自身的体制、战略和政策调整,使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围绕这条逻辑主线,汽车业在入世十年间发生了很多富有象征意义的细节。

  “我永远记得已故商务部部长吕福源讲过的一句话,‘我们不仅要让汽车进入家庭,我们也将积极引导个人消费。”付于武的动情回忆,让人回到了入世初期“轿车进家庭”的历史浪潮之中,“如果没有WTO,我相信在座的各位享用汽车文明的时间不知道推后多少年。”

  正是入世推动了“轿车进家庭”浪潮的兴起。付于武认为,汽车业是入世以来最负责任的行业之一。汽车业对于老百姓消费结构的升级是作出了重大贡献的。

  但汽车业入世十年的历程显然并非一路阳光,入世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汽车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甚至被舆论呼之为“狼来了”。如何应对挑战或将挑战转化为机遇,一直是汽车业在这十年间的矛盾。

  作为深入参与政府政策研究的资深专家,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资深首席专家黄永和认为,入世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关税下降,带动汽车价格的下降,2005年,国产汽车价格扣除税收之后,实际上已经低于美国市场的价格。价格下降就会带来消费者买轿车的门槛逐步降低,这样整个轿车的销量才会上去。但随着市场的扩大,我国汽车工业特别是自主品牌发展的挑战也越发严峻。

  南方日报见证汽车业“黄金十年”

  未来十年,期待“合资自主”百花齐放

  ?掌门人论道

  作为市场最重要的主体,汽车企业在入世十年中又走过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又如何展望下一个十年呢?

  合资企业要推进自主研发

  在论坛上,广汽本田执行副总经理姚一鸣鲜明地指出,当前自主品牌的短板变得越来越日益突出,成为下一个十年中国汽车产业亟待突破的课题。“入世直接的后果是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在种种的保护壁垒相继打破之后,国内的汽车企业面临着与全球同行同台竞争的格局,因此,必须要用全球汽车产业的宏观视野,审视自己的形势以及短板。”

  “当初国家决定要在汽车行业实现对外开放、引进合资企业的时候,就是为了要用市场换技术,进而推进行业的自主创新,所以合资企业走合资研发的道路本身就是自己的使命。”姚一鸣认为,合资企业引入了先进的制造体系、管理体系、采购体系以及营销体系,学会了如何造车、如何卖车,但是合资企业这十年并没有学到如何设计汽车、研发汽车。“所以接下来,合资企业推进自主研发,发展自己的自主品牌,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007年,广汽本田率先成立研发中心,启动自主品牌车型研发,今年初上市的理念S1轿车引领了“合资自主品牌”潮流,并在市场上取得可观业绩。“理念S1在上市不到7个月的时间内实现了2万台的销量。”姚一鸣认为,合资车企搞研发不是从零开始,起步会更快。另外,合资整车厂必须培育本土零部件供应商,形成本土配套体系,才能有利于汽车业的发展。

  在论坛上,姚一鸣兴奋地表示,在广汽本田示范下,越来越多的合资企业开始走向合资自主之路,在本届广州车展上大家可以看到许多合资企业都推出了自己的自主品牌车型,合资自主品牌阵容的扩大,对广汽本田这个吃螃蟹者是莫大的支持。“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合资企业加入到自主创新的阵营中来,因为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占据中国大半壁江山的合资企业把自主研发能力做强了,中国的汽车工业才能够做强。”

  对于企业推动自主品牌发展的走势,东风日产市场销售总部副总部长、销售部部长杨嵩也表示认同。在今天的广州车展媒体日上,东风日产自主品牌启辰首款量产车将正式发布。杨嵩认为,这是当前汽车业创新的首要方面。据其介绍,东风日产启辰新品牌将在全中国建立完全不同于目前日产品牌的销售和服务网络,彻底形成双品牌格局。

  自主创新包括合资和自主两个领域创新

  广汽乘用车公司副总理谢志洪也结合传祺轿车的研发历程指出,未来十年汽车业的自主创新包括合资和自主两个领域的创新,这也是中国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突围的关键十年。他认为,自主创新不能闭门造车,一定要站在世界的高度,通过整合国际资源推进自主创新。

  ?记者观察

  汽车业仍需继续“入世”

  “这是我们干得最好的十年,也是干得最累的十年。”在入世十年汽车论坛上,这是记者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实际上,入世十年来,汽车业是各大产业里改变最大的一个产业。入世十年这个时间窗口和其宏大背景,也成为解读当前汽车业走势的最重要视角。

  一切慷慨激昂或悲壮失意的故事,都从十年前开始走入高潮。入世使得中国汽车业从计划模式中走出来,市场真正对外开放,推动了“轿车进家庭”浪潮的兴起,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大幅提升,将巨大的汽车需求释放,最终形成了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

  这一个波澜壮阔历程的逻辑内核,实际上就是“有形之手”放开了对汽车业的束缚,使之按照市场的原则,形成竞争机制,完成了产业自身良性内循环的初步塑造。

  融入全球化,在开放性市场的大潮中完成整个经济体的转型和超越,这就是入世的真义所在。

  在这个过程中,机遇和挑战如何把握,开放和保护如何平衡,如何化机遇为挑战,如何在开放市场引进资金和技术的同时,尽快实现本土车企和自主品牌汽车的蜕变,又成为最核心的矛盾。正是围绕这个矛盾,入世十年来的汽车业,呈现了丰富细腻的生态画卷。

  事实证明,“狼”并没有来,在一定的技术设计下,开放不会使自身覆灭,而是会活得更好。专家们质疑,“市场换技术”是一个假命题,但在行政的思维下,肯定是一个假命题;在市场的视野中,却可以成为真命题。

  所以,笔者认为,问题更核心的核心,是如何继续开放自身,让汽车业完全走出计划和行政模式的阴影,继续深入地“入世”,融入全球市场。

  在昨日的论坛上,业内人士点到为止的一个潜在问题是,在当前汽车业发展的诸多问题上,来自政府的干扰仍然太多了,“拍脑袋”工程仍然太多了,“长官意志”仍然太强了,其消极影响也是深远的。

  例如,作为现今民营车企的代表,吉利汽车当初在严格市场准入规则中,其诞生何其艰难,但在入世十年的好光景中,其不仅成为自主品牌的翘楚,更成功收购世界品牌沃尔沃,成为跨国公司。这可见在行政力量疏于干扰的地方,市场的力量何其坚韧。

  尽管所有问题的根源,似乎都可以归结到“体制”头上,但不得不说,仍然僵硬的管理体制,以及企业在这种体制下,缺乏更灵活、科学的经营管理机制,仍然是汽车业从大变强的最大“绊脚石”。

  因此,汽车业仍需要继续解放自身,在“大国竞争优势”的模式下,继续“入世”。

  激辩汽车业前景参与嘉宾

  付于武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

  黄永和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资深首席专家

  谢志洪

  广汽乘用车副总经理

  杨 嵩

  东风日产市场销售总部副总部长、销售部部长

  李云飞

  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助理

  在昨日的论坛上,与会的嘉宾,还针对入世十年来汽车业自主创新情况、自主品牌发展、市场换技术、未来十年中国汽车市场规模可能达到的高度等热点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思维交锋。

  1

  论题

  自主品牌前景几何

  主持人:黄先生为什么认为自主品牌的发展十分严峻?

  黄永和:在今后十年里,纯自主品牌企业发展的环境会越来越严峻,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来自合资自主品牌的竞争,既没有品牌优势,技术上也有一定的差距;第二是市场,入世以来,自主品牌市场份额从15%提高到30%,但市场增长了6倍,自主品牌的增长率却只是前进了1倍。

  主持人:比亚迪致力于发展电动汽车,碰到的挑战和压力会不会更多?

  李云飞:比亚迪的电动车是领先的,但技术优势不仅仅局限于电动汽车。比亚迪在未来要实现两个领先和两个同步。在新能源技术和汽车电子化程度上领先。两个同步,首先就是在传统的动力总成跟世界同步,还有自主品牌的整车做工要跟合资品牌同步。

  2

  论题

  自主品牌存五大技术差距

  主持人:过去十年我们用市场换技术,但是换来了吗?那么下一个十年我们又要用什么来换技术?

  付于武:用市场换技术,当然跟我们的期望差距比较大,并没有完全达到,但是不能否定它。当时我们轿车、乘用车基础几乎是零,没有基础,也没有资金。上世纪80年代我们就是缺钱,这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决定的。

  未来十年,要特别强调自主品牌和自主创新。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靠我们自己打拼出来的,而且这个打拼还需要我们一点一滴的积累。传统汽车我们在五个方面跟世界有差距:整车的开发技术、底盘的一体化控制技术、汽车轻量化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智能交通技术。

  黄永和:但是有一点,我认为“市场换技术”是一个假命题。从1994年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包括80年代初的汽车产业大讨论,从来没有以市场换技术这么一个指导思想。合资合作是在当时轿车几乎空白的情况下,中国政府不得已而采取的一个政策。特别是到了1994年公布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它取得的最大效果就是国产化。如果没有这么多零部件的国产化,就不会有我们现在这么多的合资企业,也没有这么多的自主品牌企业,市场换技术一直都是假命题。

  主持人:杨嵩先生,您特别强调在品牌的背后更看重技术。您觉得这五大差距到底有多大?

  杨嵩:我认为不要老是说自主品牌,希望更多谈的是自主技术。如果明天将天籁车改名叫中华,这有意义吗?品牌是换了,但是所有的技术都是从日本来的。

  3

  论题

  汽车业何时能生产出“苹果”

  主持人:今天论坛还来了高校的汽车博士团,他们刚才提出一个问题,汽车行业何时能产生“苹果”那样的企业和产品?

  杨嵩:苹果最大的本事除了技术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引领了整个消费趋势。苹果意味着一定要创新,我们现在拥有太多的概念,市场换技术是一个伪概念,其实还有很多是伪概念。

  如果从现在开始,不要再去追求概念,真的扎扎实实做好我们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工作。中国现在火箭都可以上天了,能不能举全行业之力,解决付秘书长说的五大课题。如果这样的话,在我的有生之年完全有可能看到中国汽车行业的“苹果”诞生。

  4

  论题

  “汽车社会病”制约产销规模

  主持人:今年我们的产销量已经达到1800多万辆,请你们预测一下,在未来十年中国汽车产销量会达到怎样的规模?

  李云飞:2020年大概4000万辆。

  付于武:4000万辆。

  谢志洪:大概4000万辆左右。

  杨嵩:3000万辆。

  黄永和:2800万辆

  主持人:黄先生为什么预测这么保守?

  黄永和:现在已经进入了汽车社会,但是东部市场已经接近饱和了,大城市交通也越来越拥堵,需要政策的干预。这种政策性因素,我认为,在未来十年当中对整个汽车产业的影响会更大,所以我给出一个比较保守的数字。

  本版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陈志杰 实习生 张戈琦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吴伟洪

  总策划:杨兴锋 张东明

  总指挥:王垂林

  统筹:刘健东 乐国星

  (责任编辑:刘阳禾)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