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一种国际主义的外交观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2 00:02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子魏

  从G20戛纳峰会到APEC夏威夷峰会,再到印尼巴厘岛举行的东亚峰会,整个11月,中国的高层外交日程可谓异常繁忙。新兴的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大规模介入国际事务,而与此同时,当下中国外交的思想界正在兴起两场重要的辩论:一场是关于美国是否正在走向衰落的辩论,另一场则是关于中国外交战略方向的辩论——应该继续“韬光养晦”还是应该“有所作为”?

  就犹如一个多棱镜,中国在过去十年里的外交实践也存在着多个侧面,它们并非完全连贯一致的,而是各种方面相互交织的,有些方面甚至相互冲突。经过缜密观察和思考,北京大学教授王逸舟截取了其中属于“创造性介入”的方面,进行了充分的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未来外交的基本方向提出了一种国际主义的图景构想和政策建言。

  在特定时代所形成的“韬晦外交”外交政策,为中国赢得三十年的和平发展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长期坚持的“韬晦外交”面临了一系列根本性的挑战。

  首先,中国实力的增长使得中国难以埋头发展,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和期待越来越高。其次,中国面临的一系列紧迫的外交问题,越来越有解决的需要。再次,中国国家利益的国际化和全球化,使得中国难以对多国际事务继续保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漠然态度。在中国外交面临大转型的这一重要时刻,王逸舟教授呼吁和倡导一种新的外交取向,即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到来之际,中国要以一种新的积极态度,发挥创造性思维,去更大规模地参与国际事务,而在这一过程中,“韬光养晦”的方针则必须调整。这被笔者称之为一种国际主义的外交观。

  《创造性介入:中国外交新取向》

  作者:王逸舟

  出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定价:28.00元

  书架

  《美国对华公共外交战略》

  作者:檀有志

  出版:时事出版社

  定价:56.00元

  作者藉由考察美国不同时期的对华公共外交实践,揭示美国对华公共外交战略如何“相时而动”、怎样“因势而变”,也力求为中国公共外交体系的完备构建提供若干鉴戒。

  《如何转动世界——全球未来的复兴之路》

  作者:[美]卡纳

  出版:中信出版社

  定价:45.00元

  金融危机、环境恶化、腐败横行、恐怖主义泛滥,我们当前正面临着世界性的难题,拯救世界,首先要知道,世界是如何运转的。

  《在世界边缘的沉思》

  作者:伊文

  出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定价:38.00元

  从极峰边缘的不丹,到赤道边缘的委内瑞拉,再到极地边缘的冰岛,美国乔治城大学外交学学者漫游考察另类社会发展模式,反省西方主流模式面临的困境。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