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四年前定增募资260亿效益未彰 海通证券H股融资又上路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2 02:06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王砚丹

   两个月前,中信证券(600030,收盘价11.48元)成功完成H股IPO,内地大型券商第一次叩响了港交所大门。上周四,海通证券(600837,收盘价8.65元)H股发行申请也获得了证监会批复;一旦发行成功,海通证券将成为第二家“A+H”上市券商。

   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海通证券内部人士处得到的消息显示,海通H股招股前期工作基本已经完成,12月底前将在港交所挂牌。不过记者联系海通证券求证时,总经理办公室副主任舒芸芸没有对这一说法发表评论。

   海通证券上一次融资要追溯到2007年11月。彼时已经临近大牛市终场,但是市场对财富的憧憬,以及对券商股的追捧仍然帮助海通证券以35.88元/股(除权前)的高价完成定向增发,募集资金约260亿元。此后,海通股价一路下挫,以目前市价复权计算,股价已经腰斩。

   虽然海通手握百亿巨款,但近年来发展却并不好。2010年以前,公司货币资金中的绝大多数躺在银行睡觉;2010年后,海通开始突击花钱,但其盈利能力等各项指标并没有得到明显提升。

  未来:H股融资获准 或超150亿港元

   2005年启动的股改催生了A股市场一波前所未有的大牛市,这也让不少券商借此东风狠赚一笔并完成了上市;而且无一例外地在上市后受到了资金的疯狂追捧。这其中就包括原名“都市股份”的海通证券。

   2007年7月31日,海通证券正式变更股票简称。3个多月后,海通证券就顺利完成了更名后的首次融资。由于当时海通二级市场价格高达55元左右,其35.88元/股的增发价获得了机构认可。雅戈尔、上海电力、太平洋资产管理等8家机构共认购了7.25亿股;海通证券因此获得了高达260亿元的资金。

   2008年以后,股改所带来的盛宴也逐渐落幕,A股进入大熊市。遍地开花的券商进入了惨烈的佣金大战时期,并因此造成券商板块整体估值中枢下移。在2008年11月定向增发股份解禁时,尽管海通在此期间进行了一次10送3转7派1(含税)的利润分配,定向增发股东们的成本降至17.5元左右,但是当时10元左右的股价仍然让这些定向增发股东们损失惨重。2009年以后,海通证券几经起落,但仍未能再现2007年的辉煌。目前股价已经基本跌至2008年11月时的点位附近。

   尽管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海通证券仍将大力推进自己的H股IPO。根据海通证券此前的公告,公司预计最多发行不超过14.14亿股H股,同时附有最多15%的超额配售权。募集资金65%用于内地业务发展,另外35%用于亚太地区兼并收购计划。这将是海通证券借壳上市后,第二次股权融资。

   辉立证券分析师陈星宇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指出,先前市场预计,海通H股定价区间在11~15港元之间。但是考虑到近期H股金融板块表现不佳,中信证券H股基本跌回了13.3港元附近,海通H股定价高于13港元就有些偏贵。即使按照下限每股11港元估算,海通证券H股IPO募集资金也将超过150亿港元。

  历史:定增260亿 财务指标提升有限

   虽然市场常常倾向于放大利好或利空,但股价仍然是反映一家公司估值水平的最好指标。2007年定向增发成了海通证券股价辉煌的顶点,尽管公司手握260亿元的巨额募集资金,但其使用效率一直不高,这也成为海通证券被市场诟病、并拖累其股价表现的重要因素。

   巨灵财经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三季报时,海通证券自有资金只有34.5亿元;而凭借11月的定向增发,到2007年年底时,其自有资金一下子膨胀至301.15亿元。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海通证券却没有为这一笔巨款找到好去处,只是任凭它们躺在银行生利息。截至2009年年底,海通证券自有资金仍然高达289.07亿元;也就是说,两年时间,海通只消耗了约12亿元自有资金,当初定向增发时所募集的260亿元资金绝大部分仍然闲置。

   一方面是股价狂跌,一方面募集资金却闲置,海通一度遭遇市场的广泛质疑,其净资产收益率也一直处于低位。巨灵财经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2009年,海通净资产收益率在当时已上市券商中的排名均为倒数第二。

   2010年以后,在经受了诸多质疑后,海通开始大手笔花钱;再加上融资融券等创新业务开展后,海通的自有资金被快速消耗。首先,公司数次提高自营证券投资规模上限。2009年6月,海通增加25亿元权益类证券投资额度,使总的投资规模从35亿元提升至60亿元;而今年年初,海通宣布的实际权益类投资规模为最高不超过净资本的36%,估算下来为117亿元,较2009年6月时的上限接近翻倍。另外,公司提出或已经进行了诸如增资海通开元、海通期货,设立海通创新投资交易有限公司、上海海通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一系列工作,以谋求在直投、期货、资管等全领域布局。截至6月30日,海通证券自有资金只剩下不到110亿元,较2009年年报时减少了近200亿元。

   截至目前,虽然资金消耗不少,但海通各项财务指标的提升还较为有限。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净利润27.29亿元,与2010年同期相比几乎没有任何变化;甚至仅略高于2008年三季度的26.52亿元——那是整个证券行业2007年以后最悲惨的时期。

  现状:14例券商包销 海通独占4例

   为什么手握重金的海通,并不能给股东们带来很好的回报?从一些“意外”状况中,我们或许可以窥见一斑。

   由于规模和品牌效应,近年来,海通在投行业务上发展不错。但与此同时,公司也屡次陷入“包销门”的怪圈。

   根据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2008年以来,A股市场共出现14例券商包销。而海通证券一家就独占4例;共计动用资金31亿元。

   今年7月、8月,海通证券作为主承销商在不到半个月时间内,先后包销了中天科技 (600522,收盘价17.83元)和威海广泰(002111,收盘价9.51元)58%、46%的公开增发股份;分别动用资金9.79亿元和2.16亿元。三季报显示,截至9月30日,海通在包销后没有减持中天科技,持股数为4115.42万股;威海广泰在9月28日实施10转8的分配方案后,海通持股数应为1936.22万股,但三季报时其持股数却是1881.24万股,这意味着海通在包销后对威海广泰进行了小幅减持。

   近三个月,中天科技股价遭遇重挫,昨日,其收盘价17.83元/股已经较增发价 (23.80元/股)折价25.08%;如果仍未卖出,海通证券目前账面浮亏2.46亿元。而当初,海通证券收取的保荐费仅为6200万元,这笔生意至少现在看来,还是处于亏损状态。

   威海广泰发行价为20.06元/股,昨日收盘价17.12元/股 (后复权)。这意味着在威海广泰上,海通的浮亏同样超过10%。

   可以预见,当海通证券H股发行完成后,其股本规模将更大,各项财务指标也会被稀释。如何提升业绩回报,这将是新老股东们关心的共同话题。

   某券商行业研究员指出,2012年转融通来临后,海通作为龙头券商无疑将率先受益,但是当规模做到一定程度后,资源分配所带来的边际效用可能会钝化。如何将各项业务的协同效用发挥出来,将是海通面临的一项挑战。

   《每日经济新闻》上周将采访提纲发给海通证券,想与公司就H股上市时间、资金使用效率、以及如何避免再次投行陷入“包销门”等问题进行交流。不过,公司总经理办公室副主任舒芸芸以公司名义对记者的提问表示拒绝回答。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