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创新探索保护方式 珍稀濒危物种在滇得到保护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2 14:05 来源: 商务部网站

  开展生态位监测 强化就地保护 进行人工培育 一批珍稀濒危物种在滇得到保护

  我省创新、探索保护方式,有序开展近地保护和回归试验示范,加大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保护力度,巧家五针松、华盖木、云南蓝果树、保山茜等仅存几株、几十株、几百株和几千株的“个、十、百、千”珍稀濒危极小种群物种得到保护、拯救。

  我省处于极度濒危状态的极小种群物种有112种,其中植物62种,这些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大多为我国特有,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经济、科学和文化价值。近几年,我省强化就地保护,建立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158个,通过建立科研平台,开展生态位监测,启动生态服务功能评估和生态足迹机制研究等,使极小种群野生动植物生长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迁地保护,与科研院所合作,加强人工培育,不断扩大濒危物种种群数量。先后在昆明、丽江、迪庆、西双版纳、德宏等州市建立植物园、树木园、野生动物园等各类迁地保护、研究繁育基地30多处,最大限度地收集保存了濒危物种种质资源,有效预防了物种灭绝。

  启动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紧急保护行动,开展近地保护和回归试验示范。率先开展巧家五针松、华盖木、云南蓝果树、西畴青冈、保山茜等10多种野生物种近地保护研究和试验示范,华盖木、西畴青冈、杏黄兜兰等3种植物回归试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保山管理局与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合作,对保山茜进行人工繁育试验,并将培育的200株保山茜苗木回归种植在高黎贡山近地保护基地,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回归自然环境提供了典型示范。

  目前,我省已着手开展极小种群物种生存状况、致濒因子、人工繁育等基础调查与研究;采取措施改善、恢复和保护极小种群物种野外种群及生存环境;对物种数量已经下降到极低水平,种内难以繁殖的物种采取人工促繁、人工繁育、野外驯化等措施,逐步扩大种群数量。

  记者 张锐(云南日报)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