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节能服务:想投机别进来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2 21:06 来源: 《小康·财智》

  中国的节能市场,什么时候金融机构真正出来支持这件事了,什么时候才能说这个市场走向了成熟。目前,大家都是说得多,做得少。

  采写|《小康·财智》记者 刘彦华

  中国节能服务行业用5年时间创造了一个发展“神话”:据发改委提供的数据,过去5年,节能服务公司数量增长9倍,从业人员10倍,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形成年节约标准煤能力增长了12倍。

  再加上从去年开始,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包括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扶持政策,行业发展势头强劲。

  但是,作为多年从业者,珠海圣通电气设备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圣通电气)董事长陈小刚评价,“节能服务,说得容易,做着难。”

  充斥投机者

  “中国节能服务公司很多。在珠海,170万人口,就有130家节能公司,比银行还多。如果按人口密度来讲,全国第一。”但是陈小刚判断,今年进来的绝大部分都是投机者,他们都在观望,看看还有没有机会圈地、圈政策、圈国家补贴。

  据了解,节能服务进入门槛不高,只要注册资金在500万以上,有几个用户案例,就可能通过财政部和发改委的备案。

  “批了很多公司,但真正能做合同能源管理的有多少,我非常质疑。”据陈小刚介绍,前段时间,他曾去大连与一家节能服务公司作交流,结果发现,这家公司虽然是今年发改委备案的第三批节能服务公司之一,但整个公司构架主要是三个人,并且这三个人之前有的是做房地产的,有的是做广告的,还有一个是做化工的。陈小刚非常疑惑,这样的一个公司构架,怎么能做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呢?

  而最让人担心的是,这种情况不是特例。

  EMC,合同能源管理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很难。做合同能源管理,对节能服务公司的要求非常苛刻,对设备的了解,对节能潜力的判断,对能源供应的判断,对企业的经营状况的判断……没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和经验积累,根本无法实施合同能源管理。

  目前,很多节能服务公司的做法还只是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阶段,结果不仅没有达到实际的节能效果,反而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给用能企业带来一定损失。这也是阻碍我国节能服务市场发展的一大问题。

  从做节能产品研发转型到做节能服务,陈小刚对此也是感触颇深,人称做节能服务的是万金油,但在陈小刚看来,这既是无奈也是必然。

  “因为要面对各行各业的客户,节能服务公司根本不可能掌握这么多核心技术,所以技术集成能力非常重要。”自2006年转型做节能服务开始,圣通电气就非常注重自身技术集成能力的提升,为此,公司还成立了一个技术集成部门,专门负责从整个全球范围内去考察筛选最佳性价比的技术和服务。

  资金锁喉

  合同能源管理是上世纪7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发展起来一种基于市场运作的全新的节能新机制。它不是推销产品或技术,而是推销一种减少能源成本的财务管理方法,用能客户见到节能效益后,节能服务公司才与客户一起共同分享节能成果,取得双赢的效果。这种营运模式有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占有大量的现金流。

  合同能源管理自上世纪末引入中国,已有10年时间,早已不是新生事物。但去年年底,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的《关于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称,国家将对从事合同能源管理的节能服务公司给予营业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三大减免税优惠政策扶持。在政策如此利好的形势下,一批节能服务公司纷纷调转枪头主打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香港主板上市公司中国创新投资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中国创新)董事总经理向心告诉记者,虽然中国表面上有很多节能服务公司,但能负担得起这么大资金压力的公司主要是国企和上市公司,其他公司大多数只能是小打小闹,难成气候。

  而在陈小刚看来,中国的节能市场,什么时候金融机构真正出来支持这件事了,什么时候才能说这个市场走向了成熟。

  “我们的项目都在银行排了一个多月了,也没拿到钱。”融资难是个让陈小刚非常挠头的问题。“节能服务公司没有什么固定资产可以作抵押,很难直接取得银行放贷。”

  据陈小刚介绍,作为一家民企,圣通电气目前主要通过担保公司做第三方担保拿贷款。除了拿项目合同作质押,陈小刚还要向担保公司提供股权质押。

  “一旦项目失败了,我的公司就是别人的了。”控制风险对陈小刚来讲生死攸关。

  面对资金瓶颈,陈小刚正在另辟蹊径,逐渐向大型项目转型。“项目太小,银行不感兴趣。”

  陈小刚将目光盯在了电解铝行业。据了解,仅他今年上半年考察的河南和陕西两个电解铝企业每年耗能是50亿度以上,只要节约10%,就是5亿度,按0.5元一度计算,一年光是省下来的钱就是2.5亿。

  陈小刚透露,现在很多私募基金对他们开拓电解铝行业的事很感兴趣,已经在谈合作。“我们也正在筹备上市,真正的突破点也在电解铝。”

  政策优惠 看得着摸不着

  节能服务产业被列入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去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陆续出台了给予节能服务产业“三免三减半”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节能服务配套资金奖励等多项政策,给整个行业送了一个大红包。向心评价称,“没有比这更好的政策了。”

  但是,政策出台是一回事,政策落地又是一回事。如此大的政策利好,却给陈小刚带来了诸多烦恼。

  “税收减免都出台差不多一年了,但我们到现在几个项目一分钱都没免过。”陈小刚称,相关部门百般推托,理由是他们没有依据可以判定我们的项目是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和节能效果如何。

  “税务推工信,工信推第三方,第三方在哪里?现在很多都委托我们公司去做能源审计,想想中国还有这个第三方吗?”陈小刚称。

  税收政策落实不理想,财政补贴拿得也不容易。“补贴政策有这么一条,要求10000吨标煤以下。现在我们做的余热回收项目,每年节约的煤都是按10万吨计算的,不符合人家规定,规模太大也是个事。”陈小刚称,后来省财政给他出了个招:分拆合同。

  想拿财政补贴,申报过程中要做这么多手脚,让陈小刚自己也很无语。他戏称,可能由此会催生一个专门帮人跑这事的新行业。

  优惠政策停在空中未落地,在陈小刚看来,国家还不如想想如何用好金融杠杆,撬动银行。“解决了融资问题,也就不需要什么财政投入了。”

  还是买方市场

  目前,中国仍面临着能源利用率低、单位产值能耗和单位产品能耗高的现状,能源利用效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之前确定的包括钢铁、水泥、冶金等八大高耗能行业的产品单位能耗更是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了40%。所以,从未来节能服务的市场来看,合同能源管理有很大的市场前景。

  市场很大,但在从业者看来,拓展市场也很难。向心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企业的节能意识不强。“当一个企业老板真正想要降低耗能、节省成本的时候,就是我们市场启动的时候。”

  开拓市场,作为一家刚刚进入中国内地节能服务市场的香港公司老板,向心采取的做法是与公益同行。

  近日,中国创新刚刚与中国科技教育基金会等机构联合发起了一个名为“城市蓝天计划”,一方面,鼓励大学生创业,另一方面,针对城市的交通系统、照明系统、新型低碳建筑材料和办公系统提出系列解决与保障方案,结合国家大力提倡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现低碳城市的建设。

  其实,站在中国创新的角度看,也就是希望借助这个公益计划,扩展自身的销售渠道。

  而作为一家老牌本土节能服务公司的老板,陈小刚总结多年从业经验,也给自己定了一个基调:不碰央企。他的理由有二:一、大多数央企财大气粗,缺少节能动力和意识;二、央企的决策机制僵化,项目谈判周期长效率低,并且结果难测。

  陈小刚定调整个中国节能服务市场还是个买方市场。能耗60%的国企,虽然规模大、资金雄厚、信誉好,但缺少主观节能意愿;而民企节能意愿强烈,信誉却相对较差。所以,节能服务不好做,风险控制很关键。

  但是,在未来三十年,节能减排仍将是中国发展的主题。真正想做这行的人,还是大有所为。

  风险:

  客户违约——违约保险

  资金——多渠道融资

  节能量达标——技术、方案、第三方认证

  收益来源:

  节能效益分享+财政补贴+节能量通过碳交易所得

  类型:

  1.节能效益分享型:节能改造工程前期投入由节能公司支付,客户无需投入资金。项目完成后,客户在一定的合同期内,按比例与公司分享由项目产生的节能效益。具体节能项目的投资额不同节能效益分配比例和节能项目实施合同年度将有所有不同。

  注:此类型是国家《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中财政支持对象。

  2.节能效益支付型(又名:项目采购型): 客户委托公司进行节能改造,先期支付一定比例的工程投资,项目完成后,经过双方验收达到合同规定的节能量,客户支付余额,或用节能效益支付。

  3.节能量保证型(又名:效果验证型):节能改造工程的全部投入由公司先期提供,客户无需投入资金,项目完成后,经过双方验收达到合同规定的节能量,客户支付节能改造工程费用。

  4.运行服务型:客户无需投入资金,项目完成后,在一定的合同期内,节能服务公司负责项目的运行和管理,客户支付一定的运行服务费用。合同期结束,项目移交给客户。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