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根良:越平淡越能做出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2 21:04 来源: 《小康·财智》崔根良是亨通的代名词,于是,一个人的生存哲学,成就了一个民企帝国的成长之道。
采写|《小康·财智》记者 晁珊珊
吴江七都,一对普通农民夫妇的孩子后来建立了江苏省的第一个“线缆航母。”
35年前,他是一个挤破了头想当兵的年轻人,是任何一个你可能遇到的,徘徊在街头向往军旅生活的小伙子。
35年后的2011年,他一手缔造的线缆帝国迎来了二十岁华诞,而他个人,已是一个企业总资产突破200亿、员工近万、拥有多元公司和各种头衔的董事长。他曾经六次随国家领导人出席APEC议会,大到铁路通讯、国防通讯,小到普通人生活中的电话、网络、电视……难保不会有他“线缆航母”的贡献。
他是崔根良,他一手缔造了中国线缆的排头民营企业亨通集团。
如今,除了线缆主业,亨通集团已经涉足房地产、金融、证券和热电能源等多个领域,从一定意义上说,亨通集团企业的成长,与崔根良的人物性格和价值判断紧密相连。
坚定和沉默
曾经有记者这样描述崔根良,亲和力掩盖着坚定,不善言辞,安静里有进攻性。眼前的崔根良,脸上出现最多的两种表情,一种是微笑,一种是沉默。
1956年出生,和同时代出生的企业家差不多,脑子里塞满了农田里绿油油的庄稼和午后斗蟋蟀的场面。崔根良的父母是江苏七都这个贫困县里最普通的一对农民夫妇,他们一辈子没出过远门,不会讲大话,在村里踏踏实实地干了一辈子。
崔根良很幸运,他小时候喜欢看书,对此父母一直都很支持,希望他借此跳出农门。没想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学毕业后,崔根良决定去当兵。
1976年,崔根良在经过应征体检和严格政审之后,成为了福建前线某部队的通信兵。艰苦的部队生活让崔根良坚定的天性显露无遗。“能吃苦、坚韧、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崔根良的战友们这样评价他。果然没过多久,崔根良就当上了班长。
5年的军旅生活,崔根良年年被评为五好战士、优秀班长、模范共产党员。他一直没有停止对书本的渴望,直到1981年,崔根良退伍返乡,回到七都镇,成为当时七都镇化纤织造厂的一名员工。
1986年,崔根良生命中的第一个转折点来了。
进厂仅过半年,有点书生气的退伍军人、24岁的崔根良很快得到厂领导的重视,被任命为七都化纤织造厂的销售厂长。4年过后,不爱显山露水,凭借书本知识做出突出业绩的崔根良,被提拔为七都丝织服装厂、吴江乳胶厂两厂厂长。
“四敢”闯天下
1991年2月28日,崔根良迎来了生命中的一个新开始。
他创立了一家名为“吴江市光电通信线缆总厂”的企业。他的全部家当包括,几百平方米的破旧厂房、几台老掉牙的设备、一台报废的铁炉,还有120万元债务。这家号称总投资380万元的电缆厂,实际上真正到位的资金只有100多万元。
在这种情况下,崔根良喊出了“四敢”的口号,“敢攀高峰,敢创大业,敢为人先,敢争一流”。
或许从崔根良之后的一系列动作,就能看出他“敢”的性格。
1991年建厂不久,他开始通过让对方参股和技术支持的方式,与江苏省通信线缆总厂合作。第一个奇迹出现了,企业当年投产就创利税87万元,这被当地人津津乐道地称为“借鸡生蛋”。
1992年,与邮电部武汉邮电科学院合作,实现“借梯登高”:双方合资兴建长江光缆联合公司,一举填补了江苏省光缆项目的空白,并随之组建了吴江市光电通信线缆总厂。这年春天,当人们还习惯于“跑单帮”搞销售时,崔根良已经在琢磨如何搭台唱戏了。他破天荒地谋划了一场震动业界的“广州订货会”,邀请了150个邮电单位参加订货,一举签下5000多万元的销售合同。这次订货会拿到了单子,结识了朋友。到1993年上半年,企业便实现产值1.2亿元,利税突破1500万元的大关。
1993年与日本妙香园株式会社合资创办吴江妙都光缆有限公司,并且于当年从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芬兰、奥地利等国家引进几十台(套)先进生产流水线和检测仪器。在创业之初就避开了一般企业的技术改造之路,并为此后产品出口海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顺利地达到“借船出海”的目的。
三年,三借,三级跳。
自信与忧患
崔根良的大多数沉默其实是一种自我控制。他开玩笑说,“如果我沉着脸走进办公室,今天向我汇报工作的人就会少一大半。”二十年在亨通让他磨练出了相互交织融合的两张脸,公司风平浪静,他在后面督促着员工快马加鞭;企业危急时,他一脸安然笑迎未来。
1994年3月,吴江市光电通信线缆总厂正式更名为江苏亨通集团公司。
1995年底,亨通集团的通信电缆产销量跃居全国第一,这一纪录连续保持了11年;光缆年产销量跻身国内同行前5名,此后排名稳步上升,至2003年,光缆产销量居国内第二。
1996年元月,亨通集团成为国家级大型企业集团。短短5年时间,亨通集团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如今,亨通集团已经拥有全资或控股的生产研发子公司24家,在江苏、上海、北京、沈阳、成都、东莞及海外建立了主要生产基地,成为国内线缆行业产品门类最多、综合实力最强、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企业集团,其中通信电缆系列产品产销量排名全国同行业第一,光纤光缆系列产品跻身全国行业前三强。
在如今中国企业信心缺失的情况下,崔根良把做企业比喻为攻山头,“两军对垒打仗,无论胜败,都要建立在自信上,如果你有自信,必须把这个山头拿下来,就肯定会第一个攻上山头,胜利肯定是属于你的,如果自信没有,不敢冲上去,怎么知道山头是你的呢?”
包容与责任
在与亨通员工短暂接触的过程中,包括了从大学、党校、媒体和社会各个行业走入的员工,这也是崔根良的个性所致。
崔根良认为,做企业就必须要有包容性,企业提供的舞台,是不同性格的人展示的舞台。“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如果只是一种鸟,这个林子一定长不好,因为生态不平衡。”
亨通慈善基金会的成立,源于崔根良一个最质朴的责任。“企业也是一个小社会,如果把企业融合到大社会当中,也是社会的一分子,在获取利益的同时还要担负责任。给困难家庭,困难残疾人一点帮助,也是应该的,人嘛,每一个人都有他的善心,都有他的爱心。”
2011年10月,亨通慈善基金会与吴江市残联联合举行了首届残疾人“圆梦行动”捐赠仪式。亨通慈善基金会通过市残联向全市各镇区的贫困残疾人捐赠了105台液晶电视,圆了他们的彩电梦。
《小康·财智》:在亨通的这二十年当中,经历了几次金融危机,也在社会转型时期做出了转变,经历了几次快速发展,您得出了怎样的经验呢?
崔根良:作为一个企业,要在不同的时间经历转变,企业也确实时刻需要创新、时刻要变革,因为社会在发展,所以也需要变。企业主要是做产品、搞技术研发,我们的技术、我们的产品,必须要跟着市场,跟上行业的技术发展,还要跟上市场需求的发展。要紧跟,就要不断创新,不断地变。
《小康·财智》:现在中国的企业,可能面对的不仅仅是国内同行企业的竞争,随着中国越来越国际化,还有来自国际同行的竞争,您觉得中国企业制胜的关键是什么呢?
崔根良:现在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国,企业之间、行业之间,的确发展模式和国外不一样。中国有很多行业的发展,不是公司历史长就能发展得好。可能一个企业好像是这个行业里面发展不错的,但是一眨眼的工夫,市场就又会杀出黑马,一下子就超过你了。这种发展是意想不到的。中国正在高速发展时期,企业其实缺理念,缺技术。现在毕竟中国发展的环境比较宽松,只要运作得好,就可以动用大量的资源和资本,有了资本,没有技术可以高价买,没有人才,可以高价聘用,把行业里面的经验团队整合起来组成一个团队,经验来了,技术也有了,再加上有雄厚的资本,一下子就爆发出来,在中国就是这样。这种发展的方式,出来的大企业,是通过挤压式发展和价格战把其他同行的挤出去。从外部来说,国外的公司,在垄断技术的时候,可能有几倍的利润,只要他发现中国掌握了这个技术,一有产品出来,他马上大幅降价,不让你发展,这样就把企业扼杀在摇篮里。所以要创新,要投入,要研发,不变革自己是不行的。
《小康·财智》:面对现在中国的经济状况,很多企业开始谈及“转型”和“发展”,但是您在创办亨通的前三年就有一个著名的“三级跳”,用“借”的方式转型自己的企业,向外寻求发展,为什么那么早就有这种意识?
崔根良:这也是逼不得已,当时亨通还是一个小的乡镇企业,确实没有自己的技术,没有技术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自己的人才。那个时候企业刚起步,资本很有限,别人也看不到你企业的发展趋势,真正的人才,不是说你高价请他他就来,他要看你企业有没有发展前途和前景。引进人才,当然也需要考虑成本。那个时候只能通过这种合作模式。我要看到人才需要的是什么,他们要搞研发,需要经费,我就给他钱研发,成果共有。做企业和做人一样,每一步都是逼出来的。人如果没有外界的压力,不可能会发挥出动力。
《小康·财智》:那么您现在最大的压力是什么呢?
崔根良:现在的亨通,好像有了规模和一定的资本,但是企业不分规模大小、资本大小,都是相对而言的。大企业有大的风险。在金融危机中,倒下的这些世界大公司,我跟他们比,应该是小巫见大巫。亨通还很小,这样的话,我的压力在于企业的风险,企业往后是否能够适度发展,凭我们现有的经验团队,还能往前走多少步,再往前,能够飞驰多少年,这就会有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
《小康·财智》:如果一个企业成功,会有一个宗旨在里面,那么您的人生宗旨呢?
崔根良:我不求什么,我做了企业的负责人,我的人生宗旨就一条,我尽量付出我的全部努力,把我的企业做好,把我的团队做好,我的企业和团队认可我就行了。我认为,人真的是越是平平淡淡,越能做出一点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