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中国不能轻易放松货币政策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3 10:41 来源: 中国经济网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文章原题:中国不能轻易放松货币政策
物价的回稳使得市场对于货币政策“微调”的预期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开发商甚至提出了“2009年重新再来”的口号,股市也在货币政策微调的预期下反弹了近一成。
但中国通过放松货币政策的方式刺激经济的做法必须慎重,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不要放松货币政策。
看看历史的教训吧。2008年11月份开始,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央政府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结果“适度宽松”却变成了“极度宽松”。导致这一现象最重要的原因是地方政府没有严格的预算约束,而银行缺乏严格的风险防范机制。
地方政府强烈的投资冲动很大的动力来自寻租的需要。按照现在的政府控制体系,地方政府可以毫无节制地设立“融资平台”到银行贷款,而这些贷款很多都有地方政府的财政担保,成为地方财政的或有负债。
如果只是地方政府有投资冲动的话,事情还不至于太糟,因为投资需要资金,只要银行有风险控制能力,则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也不会出太大的漏子。而现实的情况是,银行并没有真正成为风险自担的金融机构。对于银行的负责人而言,多放贷款可以增加自己的奖金,而他们对信贷的风险不负任何责任。
强烈的投资冲动和预算软约束成为中国地方政府现状的真实写照,而商业银行由于股权结构(四大银行都有国家控股)等因素的影响还没有成为风险自担的金融实体,在很大程度上商业银行是政府的附属物。在此实际背景下,控制和引导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就成为中央政府永恒的主题。这里的所谓“控制”主要就是对于货币与信贷的控制,保持信贷与货币的合理增长是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底线,如果中央政府不控制这个底线,则一定会“洪水滔天”。
那么,如何确保货币与信贷的合理增长?这里涉及一个技术性的问题,即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里到底要不要“信贷规模”?有人认为应该废除,理由是这种直接调控的有效性否定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会使得货币政策缺乏灵活性,没有回旋的余地。还有人认为银行贷款规模受到了人为限制,这种过时的宏观调控手段是很不科学的,有损于整个金融体系,也有损于实体经济。
这些理由放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也许是成立的,但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我们现在的实际情况就是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不仅有企业,而且有地方政府及政府控制的企业,它们的行为并不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则,用纯粹的所谓市场经济的手段调控它们是不会有效的。因此,“信贷规模”是符合中国现在国情的货币政策工具。
当前,市场希望放松货币政策的一个很重要的理由是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但究其原因还是要归结到2009年前后的宽松货币政策。在宽松货币政策的刺激下,如果信贷扩张不能赶上投资的扩张速度,则资金必然紧张。
总之,中国应该以史为鉴,守住货币与信贷的政策底线,不可重蹈2009年覆辙。(本文不代表本报立场)(来源:世界新闻报)
(责任编辑:郭彩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