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欧高官阐述低碳经济战略 认为可助欧走出危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4 09:18 来源: 中国经济网

  

  11月21日,欧委会气候变化行动委员郝泽高赴挪威参加“零排放研讨会”,深入阐述了当前应对气变的必要性、欧盟减排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以及欧盟未来行动计划,着重指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政策措施不是“去工业化”而是“再工业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帮助欧盟早日走出经济增长低迷、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恶性循环。未来发展理念不能仅靠GDP增长,而应充分考量环境和社会因素,具体可通过“收入少征税,排放多收税”的税收杠杆来实现。主要内容摘译如下:

  一、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当前,气候变化带来天气异常,引发各种自然灾害。2010年,仅欧洲就因各种自然灾害而损失110亿欧元。如果2020年前不采取有效应对措施,那么2020年后将付出4倍代价,未来5年,全球必须统一行动,锁定截至2035年以前的所有二氧化碳排放,以防止高碳锁定,避免气候变化向不可逆转方向展。

  二、欧盟应对气变成果显著。自1990年以来,欧盟排放减少了17%,但同期欧盟GDP却增长了40%,其中,制造业扩张了三分之一。欧盟应对气变的“旗舰项目”是欧盟排放交易系统(EU ETS),覆盖所有重污染的工业和发电设施(占欧盟总排放的45%),通过市场手段控制排放。由于欧盟明确了减排的政策目标,产业界的投资决策也更具导向性,技术创新也受到很大的推动。据欧洲专利局和联合国环境署统计,自1997年《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新能源技术的专利申请量超过了化石能源技术的专利申请量。在上述政策指引下,欧盟减排做法(如汽车排放标准)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三、欧盟决心继续积极应对气变。到2020年,欧盟计划将排放减少20%(以1990年排放为基数),而这只是第一步。到本世纪中叶,欧盟计划将排放减少80%。要实现这一目标,欧盟需发展一系列新的低碳技术,如运输、能源、建设、制造等。2011年春季,欧委会出台行业行动路线图,就2030-2040年前的政策目标及实施阶段进行了明确确定。所有行业都要参与到这一行动之中。一些行业,如能源和建筑,将基本实现零排放。

  为此,欧盟将开展大规模投资,领域包括:可再生能源、被动房屋、电动汽车等。欧盟投资对象自然是盟内产业,因为这关系到欧盟整体产业竞争力的提升。2014-2020年,欧盟将大幅度增加对低碳能源基础设施及研发的预算支持,低碳预算有望增加四倍,达到欧委会总预算的20%(2011年欧委会预算支出1265亿欧元),重点支持低碳社会和气候应对。事实证明,上述投入将带来巨大收益。汇丰银行测算,2010年全球“绿色收益”增长了7%,达4000亿欧元,相当于瑞士全年GDP。未来5年,中国计划投资2300亿欧元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能效。正是由于中国的参与,国际太阳能电池板价格在3年内下降了60%,太阳电能的价格首次可与其他电能价格进行竞争。这是一件好事。因此,欧盟也要加大对低碳经济的投入,在未来世界低碳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四、欧盟将采取一系列重要行动。首先是提高能效。据测算,如欧盟到2020年实现20%减排目标,欧洲一个普遍家庭的年开支有望节省1000欧元。到2050年,欧盟因提高能效而节省的资金将达4000亿欧元,相当于目前欧盟GDP的3%。提高能效更有利于在盟内创造就业,因为这样的工作无法外包。

  其次是发展可再生能源。欧盟目前在这一领域仍居世界领先地位。全球25座最大的电伏发电厂,欧盟有23家。西门子集团每年收益的三分之一来自绿色环保技术。过去5年中,欧盟可再生能源产业新雇佣30万职员,多于钢铁、制药、航空等传统产业。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行业有望创造150万个工作岗位。当前危机使企业融资出现困难。欧各界必须积极寻找办法,鼓励并促进绿色环保投资,包括发展智能电网,实现互联互接和大规模的电能储藏。

  第三是推动形成一份具有约束力的全球协议。欧盟排放仅占全球的11%,应对气候变化不能只靠欧盟和少数几个国家。中国人均排放已经接近工业化国家平均排放水平。减排义务不能仅由发达经济体承担。欧盟对《京都议定书》二期减排义务持开放态度,但需各国的共同参与,方能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郭建军)

  (责任编辑:刘阳禾)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