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1300亿海外营业额从哪里来 望海楼上的周纪昌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9 00:09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姚冬琴|北京报道

  周纪昌谈央企“走出去”

  ● “过去,企业‘走出去’都有个口号‘抢占国际市场份额’,即‘保本就干’。但是有份额不代表有盈利,规模的扩张不一定能带来质量、效益的提升。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对外经济援助,到八九十年代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再到新世纪参与国际竞争,企业海外生存环境变了,自身需求也变了。”

  ● “央企‘走出去’所面对的软环境只会越来越复杂。过去我们规模小,没人注意。现在,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央企‘走出去’备受瞩目,不仅我们的合作者在观察我们,竞争对手也在关注我们。我们不仅要吃透当地的法律规定、政策要求、交易习惯和文化传统,还要规避项目实际运营中容易出现的公平竞争、劳动用工、环境保护等法律风险。”

  作为中国最大的跨国工程承包商,拥有3100亿元资产的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交股份”,01800.HK)无论是在产业界,还是在资本市场,都是炙手可热的“巨无霸”。

  2006年12月15日,中交股份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交易,是中国第一家成功实现境外整体上市的特大型国有基建企业。

  5年后,中交股份于9月24日正式启动回归A股,一次“最大IPO”箭在弦上。

  这个时刻,中交股份董事长周纪昌仿佛又面临一场大考。

  “一头沉”的央企

  有很多“之最”可以被用来形容中交股份:中国最大的港口设计及建设企业;世界领先的公路、桥梁设计及建设企业;世界第一的疏浚企业;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起重机制造商;中国最大的国际工程承包商;中国最大的设计公司。

  但是,中交股份与许多中国大公司面临同样的问题:以规模位列世界500强,但国际化指数并不高。

  正如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副局长王润秋日前指出,世界500强里除了中国企业之外,几乎所有企业的跨国指数都在50%以上,而中国央企中没有一家能够达到30%。

  “我们这几年虽然在中国公司‘走出去’过程中,主要指标五年排名第一,但是我们国际化指数并不高,海外营业额占全部营业额的比例最高时达到22%。”周纪昌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在很长一段时间当中,我们海外和国内比重差不多是1:9。这种‘一头沉’的市场结构有很大风险。”

  周纪昌表示,在国内从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一个显著特点,受政府宏观调控影响较大。“2008年金融风暴来了,国家投了4万亿,当时我们感觉市场很好。但之后的国家调控,首先就是减少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我们就感觉市场份额明显缩小。因此,无论是从我们公司的专业特点,还是未来的发展,如果只把市场局限在国内,是很不利的。”周纪昌说。

  事实上,在国内市场,中交股份的核心业务,如基建建设、基建设计、疏浚和港口机械制造等,市场份额已经接近饱和,市场空间只能随着整体市场份额的增加而增加。而一旦国家紧缩基础设施投资,中交股份的业绩就面临考验。

  周纪昌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中交股份调整市场结构最终的目标是,海外占40%,国内占60%。“我们希望到‘十二五’期末,海外能达到30%,这是什么概念呢?届时,我们营业收入要达到4300亿元到4500亿元,海外要达到1300亿元;利润规划目标是200多亿元,海外要占到70亿元到80亿元的水平。”

  “过去,我们没有明确的海外战略,也就没有明确的目标。现在,我们明确战略要进入海外市场,明确目标海外比重要占到40%。这个目标一提出来,就要围绕它寻找实现的路径。”周纪昌说。

  利在海外

  走出去,不仅是响应国家战略,而是已经成为中交股份强烈的内生需求,因为更大的市场在海外。

  “过去,我们把海外业务独立起来,由中国港湾和中国路桥专门做海外经营,它们在海外承包工程,建立办事机构,拿到工程后自己做,人力资源配置不够,装备也不够,所以大的工程它不敢拿,拿了以后很难进行。这种做法不能适应中交的快速发展。”周纪昌说,“在‘十一五’期间,我们提出在整个集团范围内进行资源更好的配置,发挥海外专业公司在商务谈判、联络、索赔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发挥国内公司从事设计、施工队伍的优势,进行有机整合,‘大海外’格局雏形基本形成。效果就出来了,成本降低,可以接更大的项目了,很多商务风险也规避了。”

  国家“走出去”战略也给中交股份以很大的助益。这几年,国家外汇积累逐步增多,也在寻找合理的出路,这种资本型的输出就给中交股份等企业提供了发展海外市场的新方式。

  “过去我们经营方式比较单一,看哪里招标了,就组织力量投标。这种项目竞争相当激烈,要求也比较苛刻。现在我们搞了一些‘优买优贷’项目。我们与当地政府共同进行项目策划,并得到中国政府的支持,通过中国政府给他们提供优惠贷款。这给我们提供了海外发展的机遇,提高了我们的盈利能力,同时也带动了中国的劳动力和材料装备的出口。中国政府也非常支持。”周纪昌说。

  事实上,中交股份调整国内、海外市场比重,不仅因为更大的市场在海外,同时也因为海外市场能带来更大的利润。

  周纪昌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这几年海外项目毛利率水平都在13%~14%,国内项目毛利率水平就是百分之七点多。海外利润要高出一倍左右。”

  “我们在海外,低端项目基本上放弃了,做的是在装备、技术方面别人干不了,或者只有少数人能干的。进入门槛提高了,随之给我们的盈利空间也就大了。”周纪昌说。

  爱上投资的建筑商

  如果说上市改变了周纪昌,那么,这些年来,更大的一个触动,来自法国万喜——这是全球最大的建筑承包商。

  “2007年,我们跟法国万喜做过净利润的比较,我们当时净利率差不多4%,法国万喜的净利率是9.72%,我们差不多是它的一半。”周纪昌说,“中国企业规模上去了,利润水平也进了很大一步,但是跟国际领先公司相比,我们盈利能力和盈利水平还是非常低下。”

  差距是如何造成的?

  “我们把万喜的资料看了又看,发现之所以万喜盈利能力比较高,是因为它70%的利润来自于投资,比如说机场、收费公路、停车场。这些投资收益远远高出它主营业务的利润。一分析它的结构,我们就发现中交的结构严重失衡。我们结构非常单一,就是施工,始终在低层次跟那些小包工队、小分包商竞争。”周纪昌说,受此触动,中交股份开始结构调整,包括调整资产结构、业务结构和市场结构。

  2006年,中交投资有限公司成立,开始走向投资领域。“过去我们修公路,修完就走,也没想过要参与公路建设投资。现在,我们把产业链延伸,从融资开始,到设计,到施工,到管理,到资金的回收,把整个集团所有资源都配置起来了。”周纪昌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我们2006年的规划是,通过10年左右的时间,能够形成1000亿的投资资产,现在看来是完全会实现的。”

  数据显示,从2006年至今,中交投资有限公司总共投了72个项目,总投资额1872亿元。

  2010年8月,中交股份成功收购世界著名海上钻井平台设计公司Friede Goldman。该公司设计的海上钻井平台约占全世界1/3。

  “我们还想再收购一个工程公司,面对欧美市场。通过当地公司,我们拓展欧美市场的前景就广泛一些。”周纪昌对《中国经济周刊》透露,今年或明年初,要成立海外投资公司,通过海外投资进一步拉动主营业务。

  进军欧美靠“标准”

  众所周知,中国建筑承包商在海外,长期盘踞在第三世界国家,大本营是非洲、中东等地。眼下,不少大型承包商已经把欧美视作下一个要打入的市场。但正如英国《金融时报》所言,“中国建筑企业正面临新的阻力,发达国家远比新兴市场更难渗透。”

  “这对包括中交股份在内的中国企业都是极大的挑战。可以说中交是跨国经营,但是我们不是跨国公司。跨国公司需要很强的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要适应当地的法律,和当地文化完全融合。估计我们真正成为一个跨国公司,还得十到二十年。”

  但值得欣慰的一面是,中交股份已在欧美市场有所斩获。

  “我们现在在塞尔维亚建一座桥。进入欧洲,我们先从东欧做起,东欧相对于西欧,生产力水平、技术水平,以及其他方面的管控,相对还是比较宽松一些。另外,振华重工(注:中交股份旗下控股企业)正在美国旧金山建造奥克兰新海湾大桥。《纽约时报》对此也报道了。即便是在最严格的条件下,我们也最终证明了中国完全有可能制造出符合美国标准的工程。”

  提及标准,则是中国企业进军发达国家的又一个难点。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建筑行业标准是美、英标准。中国标准始终难以得到国际承认。

  而在高端市场竞争中,使用何种标准,至关重要。如果选用中国标准,业主会首选中国建筑企业,相关的材料、设备等也会从中国引进。

  比如,应用中国标准建设、于2009年建成通车的印度尼西亚泗水—马都拉大桥,合同总金额1.958亿美元,带动国内相关产品、设备、材料出口总额逾5.5亿元人民币。

  2009年12月7日,交通运输部、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交股份联合开展了“中国交通建设标准”外文版编译出版工作,以推动中国建筑行业标准走出国门。记者从中交股份得到的最新消息是,46本公路工程行业标准外文版,首批10本已经完成编译和审核工作,即将出版发行,其余36本也将于年内完成。

  “中国企业今后要大规模‘走出去’,一定要推标准,不仅企业推,政府也必须推。政府和企业有机结合,使中国的标准成为国际能够接受的标准,我们才有广阔的天地和发展的未来。”周纪昌说。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